人民網首頁

改革·印記——看中國發展

自動刷新:40秒60秒手動 

【改革·印記——看中國發展】照相從稀罕到平常看生活的變化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2017-11-17 14:41)

  記得小時候照張相非常的不易,那時平常人家很少有相機,都得去照相館照,而一個縣城隻有一家照相館,到了照相館后還要進行排隊,照張相至少花費兩個小時。不僅如此,照完相之后還得等上一個星期才能取相片。因為照相不易那個年代留下的相片很少。 1974年本人作為知青下放到國營寧都縣琳池墾殖場,后調到場部辦公室…[詳細]

【改革·印記——看中國發展】寫稿今昔看變化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2017-11-16 11:04)

  寫稿幾十年,手藝半生不熟,可總忍不住在手機上劃上幾句,這不只是對文字的情愫所致,也是因為如今寫稿實在太便利,似乎不這樣就對不起這個時代。這不,靈感來了,就是躺在床上也可隨手抓過手機點劃一陣,甚至干脆按住語音按鈕說話,不一會兒就有大段文字便漂漂亮亮地顯現在屏幕上。 我是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給報紙寫…[詳細]

【改革·印記——看中國發展】一個快遞讓愛和美味傳送千裡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2017-11-14 13:12)

  “王敏,你的包裹。” “好的,我這會在忙,請放在門衛室吧。” 下班后,我立馬狂奔門衛室,領走了我的寶貝。昨天爸爸已經跟我通過電話,說給我郵寄了一瓶雞樅油,讓我查收一下。 我看了看郵戳,昨天從四川發出的,今天就到了,非常的快。前不久,從上海給爸媽網購的衣服,兩三天就到了,爸媽還一個勁兒地夸…[詳細]

【改革·印記——看中國發展】“電話情緣”中的改革發展印記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2017-11-14 13:00)

  每逢去外地,手機漫游費用都讓人很心疼。不曾想,從今年起,三大運營商宣布全面取消手機國內長途漫游費,所有手機用戶無需申請,自動生效,再也不用為高昂的話費牽腸挂肚。話費故事的背后是改革開放帶來的生活改善,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步步提高。 還記得最開始接觸電話,是1996年去上學,在此之前我從沒出過遠門,每…[詳細]

【改革·印記——看中國發展】歲月留痕,初心不改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2017-11-14 12:55)

  至今我還保存著爸爸生前留下的糧票和自行車執照,也算是對那個年代和老輩們的紀念。 自己從最早的呼叫機到諾基亞、摩托羅拉手機、小靈通手機。從追逐全球手機銷量第一的外國品牌到現在追逐中國制造,終點回到起點,我為中國制造——華為手機帶鹽! 歲月留痕,初心不改。時代在進步,三代人永遠跟黨走…[詳細]

【改革·印記——看中國發展】出行的變化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2017-11-14 09:04)

  父親文化學歷不高,1983年初中畢業就合計著和同鄉的人挑菜到省城武漢賣,幾個人為了這一趟能掙錢,每人一擔兩百斤的蔬菜,在火車站守著去武漢的貨車,車還沒停穩,挑著菜就能扒上火車,一趟下來賺得不多,但回家時總能帶點禮物給我母親,心裡別提多高興。 父母帶我和弟弟第一次來孝感城是在1994年,第一次進城…[詳細]

【改革·印記——看中國發展】“洋油箱”愛“土話”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2017-11-10 14:48)

  近日,一位在廣東做生意的老鄉,在微信朋友圈裡一連發了幾段我們當地的方言小品視頻,普通人普通事,有的還是過去看過的節目,可經我們當地的方言一改裝,咋就這麼“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呢?男音有男音的渾厚朴實,女音有女音的清麗明亮。 本來嘛,撫州話不僅在贛方語系中極具代表性,也被稱為是中國“最美最古老的方…[詳細]

【改革·印記——看中國發展】忘不了的寺街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2017-11-08 13:41)

  在南通街頭,如果你要打聽寺街,年輕人多半會這樣回答你:“老房子?南通怎麼會有這樣的地方?”隻有年長的人才知道答案。其實,這條見証南通歷史的老街,離我住的地方並不遠,坐公交車隻需3、4站地,但准確地知道坐什麼車,到哪裡下卻是頗費了番周折,連出租車司機都搖搖頭開車走了。 寺街因其內有天寧寺而得名,它…[詳細]

【改革·印記——看中國發展】王懷龍的笑聲——記農村“三變”福祉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2017-11-08 13:09)

  漫步翠竹掩映的水泥便道,再穿過橢圓形的一道門,就進入王懷龍一百多平方米的庭院。硬化了的院子前面預留米余的綠化帶,帶中各有一株楊梅、紅豆杉、香樟、杏樹及梨樹。樹間的月季似乎不甘落后,枝頭上的花也開得熱熱鬧鬧。居中的香樟高四米余,傘狀般遮蓋了地面四平方還多。身置其下,涼風拂面,爽感倍增。抬頭一看,主人兩…[詳細]

【改革·印記——看中國發展】鐵路列車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2017-11-08 11:04)

  2017年的這個秋天,迎來了我們翹首期盼的黨的十九大。 40年來巨大成就,四十年來滄桑巨變,僅從鐵路列車的發展可見一斑。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自己制造出第一台內燃機車——“巨龍號”電傳動內燃機車,時速90公裡/小時。后經過改進設計定型,命名為東風型並成批生產。1964年,東方紅1型干線客運…[詳細]

【改革·印記——看中國發展】車輪上的變遷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2017-11-08 10:56)

  看到車庫裡那輛老舊的自行車,不由勾起我對幾十年來關於“車”的記憶、車輪上的變遷。 37年前,我師范畢業分配到鄰鄉一所中學任教。那時,是大哥用當時農村家庭最先進的運輸工具——獨輪車,幫我推著行李和滿滿兩箱書,走了30裡路,送我到單位報到的。到了單位,大哥幫我安頓好,擦擦身上的汗,推著獨輪車又急轉回…[詳細]

【改革·印記——看中國發展】從身邊變化感受改革開放的成果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2017-11-08 10:44)

  改革開放近40年社會經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對於我而言,變化最大、感觸最深就是住房環境的改觀了。 我們家曾經住的院落,是一個大雜院,單位裡六七戶人家住在一起,擁擠而熱鬧,但最令人頭痛的是吃水、上公廁和下雨天。說起下雨,最怕的是下大雨。過去的老院落,大多沒有下水道,地勢高一點的,就直接將雨水排到馬路…[詳細]

【改革·印記——看中國發展】久違了,柴油爐!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2017-11-07 15:57)

  清早,去偏房找東西,見到了柴油爐,它滿身灰塵,飽經滄桑。久違了,柴油爐,這個曾經陪伴我度過剛上班日子的好伙伴,這個曾經在我們家被別人羨慕的時髦品。 剛上班的時候,學校沒有食堂,一切都要從外邊買來吃。哥哥給我買來這個柴油爐,自此就成了我的好伙伴,我可以自己做飯了。要知道,幾十元的工資,是不夠總在外…[詳細]

【改革·印記——看中國發展】老式手搖電話機讓位看時代進步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2017-11-07 15:25)

  1974年12月,我作為知青下放到寧都縣琳池墾殖場,在下屬農場參加農田勞動整整有三年。1977年11月我榮幸的調到場部辦公室工作。辦公室就我一人,做的事多而雜,收發文件,后勤安排,安全保衛等等,另外還兼做通訊員:到分場下發通知、叫人等。雖說工作沒日沒夜,但心情還是很愉快,比在農田勞動輕鬆多了。 …[詳細]

【改革·印記——看中國發展】房子大了也亮了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2017-11-06 09:36)

  2002年3月我和我現在的老公第一次相識。第二次見面,他邀請我到他家附近的紫雲書院去玩。第一次到他家,記憶中最深刻的就是他們這裡的房子都好低,家裡正房是三間的瓦房,西屋和東屋都是兩間的瓦房。這些房子就地取材,下面三分之一是石頭砌的,上面是灰色的磚壘成的,看年頭真的不短了。后來嫁過去后,了解到這些房子…[詳細]

【改革·印記——看中國發展】挑水的終結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2017-11-06 09:33)

  今年國慶,一家三口隨同幾個至親前往姐姐家,准備到姐夫養魚的大田裡釣魚。據姐夫講,他喂養的魚可是純天然的,魚的飼料除了割的草,還喂上了大米。“糧食吃不完,我搞不贏就撮一大撮箕米撒到田裡”。兒子樂呵開了,趕緊幫大人們挖蚯蚓,殊不知第一鋤頭下去,就把姐夫家屋后的自來水管挖斷了,清冽的自來水直噴出來,大人們…[詳細]

【改革·印記——看中國發展】坐著火車過鄱陽湖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2017-11-06 09:30)

  我是土生土長的江西省湖口縣人,今年50歲。記得小時候跟著父母到九江去的話,隻能坐船,因為當時還沒有開通到九江的客車。大概到了上世紀80年代中期,才開通了汽車客運,但往返必需輪渡,因為在湖口和九江的中間隔著中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 那時汽車過渡,真是麻煩,一是車多,渡船又少,一次隻能渡幾…[詳細]

【改革·印記——看中國發展】從我家廚房看糧油的變遷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2017-11-06 09:26)

  1991年我大學畢業,分配在合肥某國有企業工作,入住單位集體戶口。 那時物品匱乏,實行的是計劃經濟,買米買油買布甚至買煙都要憑票。 這是我保存的下來的1995年度的糧油商品票,如果沒有這個票,吃飯肯定會成問題的。 這個票在定點糧油店才能購買,並且品種有限,米就是普通的雜交米,油隻有菜籽油…[詳細]

【改革·印記——看中國發展】憶母校柯橋區楊汛橋鎮中學校園7次擴建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2017-11-06 09:21)

  如今隻要你走進柯橋區楊汛橋鎮中學教育集團江橋校區的校園,大氣庄嚴的校門,一幢幢充滿現代氣息的教學樓,綠意盎然的金檀山,與高大的樹木、巨大的顯示屏等交相輝映,令人賞心悅目,整個校園呈現著綠樹成蔭、風景秀麗的生態之美,洋溢著規范管理、全面發展的和諧之美,展示著揚善樂業、正德立人的人文之美。 浙江省紹…[詳細]

【改革·印記——看中國發展】我家的房子變大了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2017-11-06 09:18)

  在新疆礦務局的住房。 1971年,我結婚了,那時候還沒有公房,我的朋友們幫助我蓋了一間土塊房。,土塊是自己打的,房梁是公家批的(給了一些錢)。人工都是朋友幫忙的。起初是一間,以后我又在兩邊蓋了個小屋。…[詳細]

【改革·印記——看中國發展】家鄉的老槐樹又活了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2017-10-26 09:40)

  從空中俯瞰我的家鄉北京延慶大庄科鄉,崇山環繞下,有一座紅色號角的大型雕塑。雕塑前,一棵標志性的老槐樹伸展粗壯的枝干,舒張茂密的樹葉,為村民嚴嚴實實地擋住了烈日。這既是大人們的“樂園”,也是孩子們眼中的“樂土”。 然而前些年,這棵老槐樹的狀況卻不太好。村裡沒有什麼產業,很多人都遷往城裡,老槐樹既缺…[詳細]

【改革·印記——看中國發展】旗山記憶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2017-10-17 11:19)

  小時候,在我的家鄉四川省三台縣東塔鎮東江村,流傳著這樣一句諺語:“山高不過大旗山,水響不過柳林灘。”大旗山的確高,站在山頂上,周圍的小山一覽無余,柳林灘的水也見過,在很遠很遠的地方就能聽到,因為水險、水急,家鄉父老一提起柳林灘就心怯。三十多年過去了,大旗山仍然以其威武的姿勢屹立在縣城的東岸,上面一座…[詳細]

【改革·印記——看中國發展】社區文化讓居民生活更多精彩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2017-10-13 16:35)

  社區是最基層的單位直接面對群眾,社區文化是百姓家門口的文化,與居民最貼近,本人長住在贛州市章貢區,對社區文化的變遷耳聞目睹感觸頗多。 1978年以前,過文化生活,就是反復看那幾個戲和電影,唱歌也就幾首,跳舞也是。改革開放后,電影院、戲院門口人山人海。電視機出現,大大緩解了電影院、戲院的壓力,一部…[詳細]

【改革·印記——看中國發展】改革開放40年——手機和人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2017-10-03 17:08)

  記憶中,古老的電話曾經是搖把兒的,得使勁搖才能通。后來進展到撥號,一個直徑約10公分有孔的圓盤,“次、次、次”的撥號碼。后來變成按鍵。遙遠的兩個地方能夠通話,已經很方便了。電話令人向往,30年前,是多少有些神秘的奢侈品。隻有少數有身份的人因為工作需要,才能配備電話。 上個世紀80年代后,電話漸漸…[詳細]

人民日報今日談:“我愛你中國”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017-10-03 05:18)

  有一種表白,叫“我愛你中國”。這個國慶假期,在上海“東方明珠”,在廣州塔,人民日報客戶端點亮“我愛你中國”,吸引大批游客爭相合影。在武漢、廈門、沈陽……“厲害了我的國”“輝煌中國”的璀璨燈光和人們的愛國之情一起,點亮了一個個城市的夜空。 在特定的時刻,總有一些特殊的情感,讓人心潮澎湃。祖…[詳細]

【改革·印記——看中國發展】城鄉的距離短了,回家的路程近了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2017-10-01 13:47)

  最近,我再次來到了安徽太湖。這也是我第4次踏上這塊土地上了,每一次的回鄉都有一種新感受,讓人難以釋懷。 1985年,春節剛過,我與夫人第一次隨岳父、岳母一行8人回老家探親,到安徽太湖徐橋大石鄉。盡管銅陵到太湖隻有200多公裡,但需要一天一夜才能到達。隻有先搭上輪船到安慶華陽即江北,爾后才能坐汽車…[詳細]

【改革·印記】征稿活動介紹

為全面深化改革,展示改革開放近4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通過百姓視角講好改革故事,自即日起至12月末,請您通過老照片、老物件講故事,記錄身邊變化,反映實際發展。 要求:圖文並茂,以事感人,以情動人。每篇征文800-1500字之間,配老照片兩張,每張大小不超過100K。 來稿發至opinion@people.cn信箱,標題標注【改革印記】投稿。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