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印記——看中國發展】王懷龍的笑聲——記農村“三變”福祉

郭府祥

2017年11月08日13:09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漫步翠竹掩映的水泥便道,再穿過橢圓形的一道門,就進入王懷龍一百多平方米的庭院。硬化了的院子前面預留米余的綠化帶,帶中各有一株楊梅、紅豆杉、香樟、杏樹及梨樹。樹間的月季似乎不甘落后,枝頭上的花也開得熱熱鬧鬧。居中的香樟高四米余,傘狀般遮蓋了地面四平方還多。身置其下,涼風拂面,爽感倍增。抬頭一看,主人兩層半還帶廂房的新居裝修得金碧輝煌。順著華麗的樓梯爬到二樓,又通過其房間便步入廂房樓頂,入目一間古色古香的觀景亭。

王懷龍樂呵呵地說:“我這‘窩’是去年才建的呢!”

十多年前,我到王懷龍所在的村子採訪,順便為其拍了張“全家福”。當時,兩個孩子均在上中學,刨土為食的夫婦倆勞作之余掙的錢,全作為孩子的教育投資,生活條件很是艱苦。

家庭的貧困是孩子努力學習的動力。而今,從貴州大學畢業的兒子在省城有了自己心儀的事業,女兒也有一片發展的天地。隨著農村職業教育的深入開展及國家扶貧政策的支持,王大哥有了知識、有了技術,生活悄然發生了改變。恰逢“三變”改革,王大哥從農民變成了股民,那誘人的股金源源不斷流進了他的腰包。於是,危房改造便提上了家庭日程,經過一年的緊張施工,設計新穎的新房拔地而起,那金碧輝煌的別墅彰顯農家日子的甜蜜。

每逢布依族的節日,居住在月亮河畔的王懷龍總是熱情地邀請異族朋友到家作客,客人們盡情地喝著王大哥親手釀造的刺藜酒,品嘗著親手烹飪的狗灌腸,聽著他脆脆的笑聲,愜意地分享改革給農村帶來的紅利。

(責編:黃策輿、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