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上午,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舉行首場“部長通道”集中採訪活動。科學技術部、水利部、農業農村部、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等部委領導就社會各界關切進行了回應。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著力擴大國內需求,推動經濟實現良性循環。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更好統籌消費和投資,增強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堅定不移深化改革,增強發展內生動力”,強調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攻堅,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推動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改革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關鍵,是推動國家發展的根本動力。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充分發揮創新主導作用,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促進社會生產力實現新的躍升。
剛剛過去的龍年春節,為觀察中國經濟提供了重要窗口。春節檔總票房打破中國影史春節檔票房紀錄﹔全國國內旅游出游人次和花費,按可比口徑較2019年同期都出現增長。
開局關乎全局,起步決定后勢。受政策、供給、文旅融合創新等多種利好因素影響,春節假期8天,全國國內旅游出游4.74億人次,國內游客出游總花費6326.87億元,均創歷史新高。
2023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好於預期、實現了促穩提質目標,並有望連續7年保持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地位,不僅持續發揮了對宏觀經濟的支撐作用,更彰顯了我國經濟的強勁韌性和綜合競爭力。 過去一年,世界經濟和貿易增長受保護主義、地緣政治沖突加劇等影響,外部需求持續低迷,對我國進出口形成直接沖擊。
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既遵循現代金融發展的客觀規律,更具有適合我國國情的鮮明特色,與西方金融模式有本質區別。”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對於全黨正確認識我國金融發展面臨的形勢任務,深化對金融工作本質規律和發展道路的認識,全面增強金融工作本領和風險應對能力,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日前,國家統計局發布了2023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經濟總量超過126萬億元、增長5.2%。
資源型地區是依托本地礦產、森林等自然資源開採、加工發展起來的特殊類型區域。長期以來,資源型地區對保障能源資源供給、維護國家能源資源安全和產業鏈供應鏈安全、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9月20日至24日,以“智造世界 創造美好”為主題的2023世界制造業大會在安徽合肥召開,一批全球制造業領域最新代表性成果集中亮相。來自世界制造業領域的1200余位企業家、專家學者等參會,參展企業數量、展覽面積均創歷屆之最。
原材料工業是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產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近30%,是工業穩增長的重要領域。近日,多部門聯合發布了石化化工、鋼鐵、有色金屬、建材等四個原材料重點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為促進原材料行業平穩運行,加快高質量發展作出進一步部署,為我國經濟穩定向好筑牢根基。
金秋大地,豐收號子響起,從南到北迎來沉甸甸的收獲。趁著兩季輪作間隙,不少地方通過施用生物菌劑、種植綠肥作物、秸稈還田等方式,給土壤補充肥力,為下一季播種做好准備。
9月16日-19日,第二屆全國技能大賽在天津舉辦,與3年前的首屆大賽相比,今年在規模、項目、領域分類上均有顯著提升。全國技能大賽是我國規格最高、規模最大、項目最多、水平最高、影響最廣的綜合性國家職業技能賽事,本屆大賽以“技能成才、技能報國”為主題,來自全國的4000余名選手圍繞109個項目展開角逐。
日前,由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與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共同主辦的2023中國仲裁高峰論壇暨第三屆“一帶一路”仲裁機構高端論壇在北京舉辦。本屆論壇發布了落實“一帶一路”仲裁法治合作的一項最新成果——“一帶一路”仲裁機構法律查明合作機制(注:涉外民商事案件審理中,由於各國法律不同,在需依外國法判決案件的情況下,需有相應的制度以保証外國法內容的查明),有望為“一帶一路”國際商事爭議解決營造更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法治化營商環境。
近日,由國資委指導舉辦的“中藥產業鏈沙龍”在雲南昆明舉行。與會領導、院士專家、企業代表聚集一堂、展開對話,推動行業開拓新思路、探索新實踐、形成新突破,為中醫藥傳承凝聚共識、共謀出路,助力中醫藥創新發展。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十部門聯合印發《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示范工程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旨在加快綠色低碳先進適用技術示范應用和推廣,進一步促進綠色低碳科技創新和產業變革,在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過程中鍛造新的產業競爭優勢。《方案》明確了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示范工程重點方向、保障措施、組織實施方式等,同步啟動2023年首批示范項目申報工作。
電子商務是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推動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網上零售額13.79萬億元,其中,中國網絡零售市場重點監測電商平台累計直播場次超1.2億場,累計觀看超1.1萬億人次,直播商品超9500萬個,活躍主播近110萬人。
近年來,酸奶機、破壁機、空氣炸鍋等小家電成為眾多消費者的家庭“標配”,也為家電市場創出一片新藍海。雖然價格低、體積小、簡單好用等特點讓小家電成為家電消費市場的新寵,但質量參差不齊、售后難以保障等情況也隨之而來。
上半年,我國家電行業企業實現營收9145億元,同比增長7.1%﹔實現利潤674.9億元,同比增長20.2%。隨著存量持續更新、優質供給不斷擴大,家電消費潛力、家電產業發展潛力都有望獲得更大激發。
“保密發貨,實時定位”“定位錄音神器,定位誤差小於3米”……近年來,GPS定位神器花樣越玩越多,時有某人被跟蹤竊聽的新聞曝光,引發人們對侵犯個人隱私的深深擔憂,是時候對“跑偏”的GPS加強監管、加以規范了。 簡單說,GPS是一種以人造地球衛星為基礎的定位系統。
當前,新就業形態已成為勞動力市場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越來越多的勞動者受益於新就業形態。隨著平台經濟迅速發展,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人數增多,維護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面臨著新情況新問題。
功能多但操作繁瑣、遙控器按鍵難識別、說明書字太小看不清……“越智能越不會用”是不少老年人在使用智能家電時面臨的難題。 當前,我國人口已經進入老齡化階段。
快遞員、外賣小哥在千家萬戶間風雨無阻﹔網約車司機、貨車司機在車水馬龍中奔流不息﹔網絡主播、網紅達人在直播鏡頭下各展其能……今天,越來越多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不斷涌現,依靠誠實勞動和辛勤付出,為美好生活寫下生動注腳,為高質量發展注入不竭動能。 所謂新就業形態,是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特別是數字經濟和平台經濟發展帶來的一種就業新模式,目前主要分布在交通出行、生活服務、知識技能、醫療分享等領域,具有雇佣關系靈活化、工作內容碎片化、工作方式彈性化、工作安排去組織化、創業機會互聯網化等鮮明特征。
國家統計局近日公布了今年一季度經濟數據。一季度,我國餐飲收入達12136億元,同比增長13.9%,顯示了“煙火氣”加快回歸。
根據國家統計局日前公布的數據,一季度,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5.8%,相比去年四季度的-2.7%,回升明顯。特別是3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0.6%,比1-2月份加快7.1個百分點,消費復蘇按下“加速鍵”。
民心所向,政之所往。近日,教育部、財政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校外培訓機構財務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管理辦法》),提出全面規范培訓機構財務管理,嚴防校外培訓機構退費難卷款跑路,對校外培訓機構資金全流程監管,給學生家長的“錢袋子”系上一根保險繩。
總面積將達到12萬平方米,較上屆增加20%﹔共有來自65個國家和地區的超過3100個消費精品品牌參展﹔預計各類採購商和專業觀眾超過5萬人,進場觀眾超過30萬人次……第三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即將開幕,引發國內外廣泛關注。相比往屆,本屆消博會參展國別數、品牌數和採購商數等指標均有提升,展示著中國經濟發展的強勁活力、堅持擴大開放的廣闊胸襟。
最近一段時間,淄博燒烤爆紅網絡。“小串+小餅+大蔥”三位一體的“靈魂吃法”,令眾多網友欲罷不能,也將淄博持續推上熱搜。
近年來,國潮消費持續升溫。一些老字號通過迭代升級閃亮“出圈”,一些新銳國產品牌憑借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迅速崛起,食品、美妝、服飾、家電、汽車等一大批國貨因新穎設計、國風韻味、上佳品質,贏得年輕消費者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