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國家稅務總局負責人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2022年全年,我國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稅緩費超過4.2萬億元,為助力穩住宏觀經濟大盤發揮了重要作用。 上億市場主體是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源泉力量,更承載著數億人就業創業。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黨中央、國務院一直將“穩就業”“保就業”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
回顧2022年,我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一年來,我國繼續上調基本養老金惠及約2億人,前11月城鎮新增就業1145萬人,大力推進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實施緩繳社會保險費“即申即享”,啟動就業援助“暖心活動”……一項項溫暖人心的舉措,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海關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我國進出口總值38.34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增長8.6%。其中,出口21.84萬億元,增長11.9%﹔進口16.5萬億元,增長4.6%﹔貿易順差5.34萬億元,擴大42.8%。
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我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各項政策效果持續顯現,明年經濟運行有望總體回升,要堅定做好經濟工作的信心。這一重要判斷,既是對今明兩年我國經濟形勢的科學分析,也是對中國經濟基本面和長期趨勢的精辟概括。
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明年經濟工作千頭萬緒,要從戰略全局出發,從改善社會心理預期、提振發展信心入手,綱舉目張做好五方面重點工作。其中,著力擴大國內需求放在了五大任務之首,強調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
截至11月底,兩批共7399億元金融工具支持的2700多個項目已全部開工建設﹔1至11月份,我國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0%﹔截至11月10日,全國合計辦理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稅緩費超3.7萬億元……2022年以來,我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一系列宏觀政策靠前發力、精准有力、形成合力,不斷鞏固經濟回穩向上的基礎。 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明年要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大宏觀政策調控力度,加強各類政策協調配合,形成共促高質量發展合力。
在優化調整新冠疫情防控措施的背景下,浙江省啟動“千團萬企拓市場搶訂單行動”,組織企業走出國門,拓展國際市場﹔四川省商務廳組織的商務包機“組團出海”赴歐洲拓展市場,數十家外貿企業飛赴法國、德國、意大利……近期,浙江、四川、廣東、江蘇和福建等地均已有政府相關部門組團出海搶訂單的行動。雖然臨近年底,但各地緊抓外貿不放鬆,紛紛主動出擊,呈現出一派火熱氣象。
派發新一輪消費券、啟動購物節、城市景區重新開放……進入12月,全國各地多措並舉助力消費復蘇,點燃城市煙火氣。 消費是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推動消費持續恢復對於擴大國內市場需求、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意義重大。
2022年全國糧食總產量達13731億斤,比上年增加74億斤,增長0.5%,連續8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倉廩實,天下安。
今年兔年春節,各地餐飲業快速復蘇超出預期,各大餐廳門口排起長隊,餐飲業翻台率再創新高。餐飲業是經濟發展狀況的晴雨表,隨著消費恢復,餐飲業迎來了春天。
電影院裡,類型豐富的影片吸引不少觀眾﹔劇場劇院中,音樂會、歌舞劇等頗受歡迎﹔文化展館中,各個展區人頭攢動﹔景區景點裡,非遺展覽和體驗新鮮感滿滿。剛剛過去的新春佳節,紛至沓來的“精神食糧”走近千家萬戶,精彩絕倫的“文化大餐”收獲觀者眾多,折射出文化市場的強勁活力,也反映出春節經濟的蓬勃興旺。
文化和旅游部公布數據顯示,今年春節假期全國國內旅游出游3.08億人次,同比增長23.1%。實現國內旅游收入3758.43億元,同比增長30%。
房地產一頭連著發展,一頭連著民生,是外溢性較強、具有系統重要性的國民經濟支柱產業。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
住房問題,不僅是事關發展的經濟問題,也是關系千家萬戶的重大民生問題。2022年年底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決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問題,探索長租房市場建設”等表述,為房地產業如何提高居住質量、建設美好家園作出了相關部署。
2021年下半年以來,我國房地產市場明顯走弱,成為影響經濟運行中一個重大風險因素。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確保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對我們今年保持房地產業穩定健康發展,明確了政策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2023年春運今日正式啟動,自1月7日開始至2月15日,為期40天。春運首日全國鐵路預計發送旅客630萬人次。
一腳跨入2023年,新能源汽車正式作別“補貼時代”。按照財政部等四部門通知,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於2022年12月31日終止,這意味著此后上牌車輛將不再給予補貼,延續了13年的國家補貼就此落下帷幕。
經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測算,2023年元旦假期,全國國內旅游出游5271.34萬人次,同比增長0.44%,按可比口徑恢復至2019年元旦節假日同期的42.8%﹔實現國內旅游收入265.17億元,同比增長4.0%,恢復至2019年元旦節假日同期的35.1%。數據的轉暖反映出以旅游餐飲為代表的服務業正在回暖。
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利潤同比增長9.8%,增速較前9月加快0.9個百分點﹔行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6%,增速高於制造業0.2個百分點﹔10類商品零售額同比增長2.1%,高於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增速1.5個百分點……近日,中國輕工業前10月經濟成績單公布,一項項逆勢增長的亮眼數據,彰顯著輕工業經濟有力復蘇的強勁脈動。 輕工業是國民經濟傳統優勢產業、也是重要民生產業。
近日,魚躍醫療因哄抬血氧儀價格被罰270萬元的消息登上熱搜。據悉,魚躍醫療利用市場供需緊張狀況,大幅提高血氧儀銷售價格,推動了血氧儀市場價格過快、過高上漲,其行為擾亂市場價格秩序,被江蘇省鎮江市市場監管局處以罰款並責令其改正。
“怎麼辦呢?過年東西太多,冰箱實在放不下了”。在剛剛過去的春節假期,不少家庭都遭遇了這樣喜悅的“煩惱”。
針對濫用科技手段強迫消費、誤導消費的行為,市場監管利劍應當該出手時就出手,及時、依法、高效維護消費者權益、呵護公平競爭秩序。同時,相對互聯網領域的技術與市場變化,政策和監管都有缺失、模糊之處,都要精准甄別和補位,盡快校正盈利模式走偏,讓企業回歸文化為民的“本”,推動互聯網電視行業健康發展。
會員套會員、付費再付費,無盡的廣告、無盡的套路……近一段時間以來,智能電視的“套娃會員”問題引發了大量吐槽。究其根源,恰是智能電視的嵌入式平台多、收費形式繁雜、兼顧保護內容、監管力度不足等等。
在2023年新春走基層活動中,我們從開行在貴州苗嶺山脈的綠皮火車5639次列車上的“新春年貨鋪”,感受著暖暖團圓的春節。 “新春年貨鋪”慢火車,是薪火相傳式的傳承。
這個兔年春節,“看個電視太費勁了”的話題依然很熱。有消費者驚訝地發現,在自家互聯網電視上甚至連收看新聞聯播也要付費。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也是消費旺季。今年春節消費市場,處處可見煙火氣:商場裡,時裝店、電影院、游樂場人氣恢復,店員們時不時一路小跑,忙著接待一波又一波的顧客﹔餐廳裡,川菜館、火鍋店、烤肉店人頭攢動,在就餐高峰期,不少門店又出現久違的排號等位現象﹔在街頭,跨年秀、文化節、特色展精彩連連,業態融合刷新消費者體驗,也提升了消費市場的熱度。
一頭是千家萬戶的餐桌,一頭是億萬農民的收入。春節假期臨近,農產品消費迎來一輪高峰。
春節歷來是消費高峰期,卻總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人們辭舊迎新、置辦年貨、收發紅包等時機設計騙局,給祥和的節日帶來不和諧音符。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多方發力整治春節市場營銷中的坑人套路,消費者也要心明眼亮主動遠離消費陷阱。
智能電視,以其出色的屏幕表現力,依托互聯網的海量內容資源和可以自主選擇觀看內容的個性化優勢,已經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作為必不可少的家電選擇購買,可“一充再充”的“套娃式充會員”正把智能電視變成擺設。 “套娃式充會員”,是指盡管消費者在智能電視上充了一個又一個會員,還是很難想看什麼就看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