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邁上新台階?如何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前不久召開的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圍繞“堅持創新引領發展”作出重要部署,為在新征程上以科技創新引領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指明了努力方向。 以科技創新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是大勢所趨,也是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迫切要求。
2022年長江流域國控斷面優良水質比例達98.1%,長江干流連續3年全線達到Ⅱ類水質,累計解決污水直排、亂排問題4.2萬余個,省級及以上工業園區建成1703座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數據見証變遷:一度“病了,病得不輕了”的長江,扭轉水質持續惡化、生態功能退化趨勢,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取得重大成就,正在成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戰場。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秋糧歸倉,豐收在望。據農業農村部農情調度,截至10月22日,全國秋糧已收81.3%,秋收大頭已經到手。
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了2023年前三季度我國工業和信息化發展情況的有關數據。前三季度,我國信息通信業保持穩步增長態勢,數字化賦能作用穩步體現,數實融合釋放新活力,有力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據工業和信息化部介紹,今年前三季度,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完成631.3萬輛和627.8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3.7%、37.5%。在有關各方共同努力下,新能源汽車產業保持強勁發展勢頭。
10月23日,針對江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發生的“鼠頭鴨脖”食品安全事件、華北理工大學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國務院食安辦分別約談了南昌市、唐山市兩地人民政府主要負責人。 此次約談有這樣幾個關鍵詞體現了國務院食安辦加強校園食品安全的決心。
日前,國家統計局發布2023年前三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情況,“5.2%”的成績表明,國民經濟持續恢復向好。 從整體看,前三季度,國民經濟頂住下行壓力。
高質量發展不是一時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須長期堅持的要求。據統計,今年前三季度多個領域、多項指標出現積極變化,經濟恢復向好總體回升的態勢更趨明顯。
10月18日,國家統計局介紹2023年前三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情況,通報主要經濟指標。瀏覽前三季度宏觀經濟運行成績單,不少指標可圈可點,呈現出積極變化,中國經濟恢復向好回升態勢更趨明顯。
10月17日,中國和印尼兩國元首共同為雅加達至萬隆高速鐵路(以下簡稱“雅萬高鐵”)正式開通運營揭幕。作為共建“一帶一路”和中印尼兩國深化務實合作的旗艦項目,雅萬高鐵全長142公裡,最高設計時速350公裡。
日前,由中國旅游協會主辦的第十八屆北京國際旅游博覽會落下帷幕。本屆博覽會匯聚了國內外500余家展商、行業代表參會,為期2天,以“旅游連通世界 世界聚焦北京”為主題。
日前,長沙、三亞等地交通運輸部門,相繼發布網約車飽和預警,提醒當地網約車單車日均接單量不足10單,由此暫停受理網約車運輸新增業務。在出行市場逐步恢復的當下,多地對網約車發展按下“暫停鍵”,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暑期將至,交換式旅游憑借其擴充社交網、節約旅游成本等良好體驗,受到年輕人歡迎。然而“你住我家,我住你家”背后,雙方行為如何約束,居住安全如何保障,發生糾紛如何化解等問題影響行業發展。
近日,到安徽合肥旅游的王女士通過某旅游平台預訂了一家民宿。但當她到了地方后發現,房間實際地址與網頁上標注的地址不符,且相距很遠,“感覺被騙了!”王女士的遭遇並非個例。
日前,由中國科幻研究中心、南方科技大學科學與人類想象力研究中心共同編撰的《2023中國科幻產業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發布。報告顯示,2022年,中國科幻產業總營收877.5億元,總體呈現穩中向好的發展趨勢。
某經營者在外賣平台上開了12家店鋪,12張營業執照中居然有10張為虛假証照,這是近日某地市場監管部門在聯合執法行動中查處的一起案件。目前,外賣平台已對這12家店鋪進行了下架處理。
今年以來,從祖國北疆內蒙古庫布奇沙漠全球最大規模“沙戈荒”風電光伏基地,到東南海域福建漳浦六鰲海上風電場二期,一批可再生能源重大工程有力推進,能源綠色低碳發展步履鏗鏘。 2022年,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穩步擴大,歷史性超過全國煤電裝機,佔全球新增可再生能源裝機的半數左右。
5月28日上午10時32分,東航使用中國商飛全球首架交付的C919大型客機,執行MU9191航班,從上海虹橋機場飛往北京首都機場,開啟這一機型全球首次商業載客飛行。這標志著C919的研發、制造、取証、投運全面貫通。
神舟入蒼穹。長征二號F遙十六運載火箭發射取得圓滿成功,不久后,神舟十五號和神舟十六號兩個乘組六名航天員將會師空間站。
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50.2萬億元,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提升至41.5%﹔我國網民規模達到10.67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75.6%﹔移動物聯網終端用戶數達到18.45億戶,成為全球主要經濟體中首個實現“物超人”的國家……日前,國家網信辦發布《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2年)》。一個個耀眼數據,一項項驚人紀錄,彰顯著2022年數字中國建設取得的突出成就,也描繪出2023年數字發展的嶄新起點。
消費,一頭連著宏觀經濟大盤,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一頭連著千家萬戶的幸福生活,是人們體現經濟獲得感的主要途徑。從當前經濟形勢來看,隨著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外部需求將會趨向萎縮。
成都海關1月辦理新增海關報關單位備案478家,在逢春節假期情況下,仍較去年同期增長17.73%,單日辦理量同比增長近50%。這樣的案例並非孤例。
孩子花大錢買了玩具卡片,家長能否追回錢款?近日,某地消保委針對一起典型消費投訴發布了相關消費提示,使這一話題受到公眾關注。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民眾生活條件不斷得到改善。
《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以下簡稱《綱要》)提出全面促進消費,加快消費提質升級。《綱要》指出,要順應消費升級趨勢,提升傳統消費,培育新型消費,擴大服務消費,適當增加公共消費,著力滿足個性化、多樣化、高品質消費需求。
近日,魚躍醫療因哄抬血氧儀價格被罰270萬元的消息登上熱搜。據悉,魚躍醫療利用市場供需緊張狀況,大幅提高血氧儀銷售價格,推動了血氧儀市場價格過快、過高上漲,其行為擾亂市場價格秩序,被江蘇省鎮江市市場監管局處以罰款並責令其改正。
“怎麼辦呢?過年東西太多,冰箱實在放不下了”。在剛剛過去的春節假期,不少家庭都遭遇了這樣喜悅的“煩惱”。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也是消費旺季。今年春節消費市場,處處可見煙火氣:商場裡,時裝店、電影院、游樂場人氣恢復,店員們時不時一路小跑,忙著接待一波又一波的顧客﹔餐廳裡,川菜館、火鍋店、烤肉店人頭攢動,在就餐高峰期,不少門店又出現久違的排號等位現象﹔在街頭,跨年秀、文化節、特色展精彩連連,業態融合刷新消費者體驗,也提升了消費市場的熱度。
一頭是千家萬戶的餐桌,一頭是億萬農民的收入。春節假期臨近,農產品消費迎來一輪高峰。
春節歷來是消費高峰期,卻總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人們辭舊迎新、置辦年貨、收發紅包等時機設計騙局,給祥和的節日帶來不和諧音符。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多方發力整治春節市場營銷中的坑人套路,消費者也要心明眼亮主動遠離消費陷阱。
智能電視,以其出色的屏幕表現力,依托互聯網的海量內容資源和可以自主選擇觀看內容的個性化優勢,已經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作為必不可少的家電選擇購買,可“一充再充”的“套娃式充會員”正把智能電視變成擺設。 “套娃式充會員”,是指盡管消費者在智能電視上充了一個又一個會員,還是很難想看什麼就看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