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可謂是國產醫療劇集中呈現的一年,無論數量、質量都有明顯提升。以現實主義為基礎的創作原則,全景式反映中國醫生職業與生活,對於調節社會矛盾、溝通醫患關系、促進相互理解具有一定的現實引導意義。
上映8天后,電影《無價之寶》票房突破1億,成為今年第57部破億的電影。電影故事線並不復雜,但其中關於親情、友情的深刻探討十分動人,引發很多討論,有網友總結道:“生命的最大意義不一定是內省,也可能是跟另外生命的相遇。
據國家電影專資辦初步數據統計顯示,截至2023年11月13日,中國電影2023年度票房突破500億元,用時317天。中國電影市場今年取得的這一亮眼成績,值得行業歡欣,也再次彰顯了中國電影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
提到以旅游為內容的綜藝,不能不提《花兒與少年》,這部自助遠行真人秀節目深受觀眾喜愛。今年《花兒與少年·絲路季》開播以來,令觀眾眼前一亮,以花少團的游學足跡為繩,不僅帶領觀眾近距離體驗共建“一帶一路”各國當地的人間煙火氣,更是在心與心貼近的文化交流中突出了“游學”的概念,讓慢綜藝有了新的特點。
由龔俊 、鐘楚曦領銜主演的都市勵志職業劇《我要逆風去》,最近在東方衛視和愛奇藝同時播出。它以“互聯網+”與行業融合的新興業態為經濟背景,講述鐘楚曦飾演的江湖如何在逆境中成長,重振父親一手打造的國貨品牌的故事。
近日,名作尋跡體驗類真人秀節目《萬卷風雅集》即將迎來收官,該節目以《蘭亭集序》《垂虹別意圖卷》等眾多經典名作為線索,邀請數位藝人體驗國風生活,將中國傳統文化精髓通過節目分享給觀眾。節目以“小切口”進入的方式,尋找與年輕人有共鳴的內容,以小見大、清晰地展示中國傳統文化脈絡,贏得了廣泛的好評。
剛剛收官的國產年代劇《父輩的榮耀》通過民間化的歷史敘事立場,現實主義的敘事模式折射出中國普通百姓在中國社會歷史變遷中生活的變化、命運的沉浮和情感的體驗,不僅全景式地展現了東北林場興衰變遷下人們生存狀況的改變,而且通過家國同構的雙重視角、真實立體的群像塑造、崇德向善的倫理營造了獨特的文化空間。故事聚焦於顧長山一家,這個因“意外”而組成的非血緣關系家庭,隨著時代變遷共同經歷磨難卻不離不棄,跨度長達二十年的時間,以平民視角書寫了人性的真善美。
>>往期回顧 思敏說: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思敏說:博物館,方寸之間閱盡人類文明精華 思敏說:讓鄉村振興的種子“落地生根” 思敏說:青年的樣子,就是中國的樣子 思敏說:開展黨內集中教育有何重大意義? 思敏說:文旅推廣既要靠創意更要靠內在實力 思敏說:深刻理解“三個新高度”重要論斷.
中華食文化源遠流長,歷經千百年打磨,平淡無奇的鍋碗瓢盆中盛滿的是中國式的人生,一城一食一味,於千味裡人們嘗盡人間百態,四季離合。《一饌千年》第二季走出演播廳,以“接單”的形式,面向來自全國十省五十余地市的邀請,走向活色生香的中華大地,為各地量身定制一道道歷史美饌,打造一張張美食金名片。
無論是從社會影響上還是從自身內容來考量,電視劇無疑是當下中國大眾文化覆蓋面廣、接受程度高的藝術形式之一。現實題材電視劇更是聚焦於時代的發展變化,展現了中國快速發展變化的大環境中的國人精神、情感和命運。
時值八月,暑期檔仍舊熱烈,在大片雲集、好片不斷的電影市場裡,《孤注一擲》近期引發公眾熱議,現實題材背景,電信網絡詐騙套路無不是當下最時髦的話題,給火爆的中國電影市場的帶來更加蓬勃生機與繁榮力量。 直擊社會熱點、痛點問題,《孤注一擲》選材切合現實。
入夏以來,國內電影市場仿佛開啟了與火熱天氣“同頻共振”的模式。數據統計,今年暑期檔總票房已經超過百億。
近十年國產動畫電影迅速發展,不斷學習升級動畫技術經驗,在審美體驗上表現出在新技術、新語境及現代生產方式下所呈現的新的空間特質。這其中,一種如《西游記之大聖歸來》《哪吒之魔童降世》以及近期熱映的《長安三萬裡》,這類動畫電影大都秉承“中國學派”一脈精神,在現代視角下重塑對傳統文化的審美體驗,引發觀眾的文化共鳴與身份認同﹔另一類如今年暑假檔上映的《茶啊二中》,將敘事視點移焦於現代空間,突破了國產動畫電影在影像書寫與創新表達的敘事模式。
在我國電影的類型譜系中,奇幻電影的發展相對滯后。其中神話題材創作近年來雖有《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緣起》等動畫電影的表現頗為亮眼,但相對於坐擁豐贍的傳統神話資源,真人版奇幻電影似乎一直乏善可陳。
截至7月30日,據某網絡平台統計,國內電影大盤票房已連續40天破億元,刷新紀錄。國內電影市場的活力可見一斑。
近日,名作尋跡體驗類真人秀節目《萬卷風雅集》即將迎來收官,該節目以《蘭亭集序》《垂虹別意圖卷》等眾多經典名作為線索,邀請數位藝人體驗國風生活,將中國傳統文化精髓通過節目分享給觀眾。節目以“小切口”進入的方式,尋找與年輕人有共鳴的內容,以小見大、清晰地展示中國傳統文化脈絡,贏得了廣泛的好評。
城市是一個民族文化和情感記憶的載體,歷史文化和文化遺產則是城市魅力的關鍵,也是一座城市的核心競爭力。 6月10日是2023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中國考古學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等主辦的文旅深度融合背景下的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論壇在杭州召開,與會嘉賓對於城市的現代化進程中如何既融入現代元素,又充分保護文化遺產,延續城市歷史命脈,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永樂大典》“湖”字冊、元刻本《西夏文大藏經扉畫》、元至順二年(1331)刻本《永類鈐方》及樣式雷圖檔、黃河輿圖和金石拓本……近日,眾多完成修復的珍貴古籍,在國家圖書館與公眾見面,引發關注與熱議。 惟殷先人,有冊有典。
在這春意盎然的時節裡,一部描繪生機與希望的電視劇《青春之城》映入了觀眾的視野。這部當代題材的電視劇以我國經濟特區深圳的發展為原型,通過一眾為了夢想敢於奮斗人物形象的塑造,輕盈明快且生動地展現出了“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干”的特區精神。
“採金為絲,妙手編結,嵌玉綴翠,是為一絕。”何為絕,是萬歷皇帝金絲翼善冠帽上518根直徑為0.2毫米的細金絲編織、是方寸之間8400片龍鱗的栩栩如生,而古人如何做出如此細絲至今都不曾破解,這就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被譽為“燕京八絕”之首的花絲鑲嵌制作技藝。
2月5日元宵節晚8點,XSO西安交響樂團聯合抖音平台直播《長·安——唐詩交響吟誦音樂會》,吸引了2300萬人次在線欣賞。 整場演出以交響樂襯托唐詩吟誦,用唐詩的意境將交響樂立體化,實現文學和音樂的雙重之美。
2022年,對演藝行業和所有行業從業者來說是不尋常的年份。面對反復延宕的新冠感染疫情對劇場院團帶來的沖擊,眾多文藝單位進行了多層次、多業態的新探索,為行業提質增效、轉型發展積蓄著篤定前行的力量。
2022年即將落幕,回顧今年網絡劇市場,佳作頻出、驚喜不斷。從1月循環“引爆”熱搜的《開端》到今年下半年熱度 “黑馬”《卿卿日常》,多個題材類型表現亮眼,更有一批台網雙播的劇如《大山的女兒》《天下長河》《風吹半夏》等,熱度不俗,豆瓣評分均過8分。
回首 2022,文化領域有哪些令你印象深刻的事?有人或許會說前不久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申遺成功,茶文化續寫新時代中國非遺故事﹔有人或許會說《隻此青綠》《唐宮夜宴》等優秀作品廣受好評,讓歷史文化與廣大觀眾“撞了個滿懷”﹔有人或許會說北京冬奧盛會從會徽、吉祥物的形象到場館、服裝的設計,滿含中華傳統文化之美,“文化味兒”托舉“冬奧范兒”……重大事件不斷,熱門話題出圈,這一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被充分挖掘,文化創新創造不斷涌現、活力滿滿。 燦若繁星的文化事件和現象,折射出我國文化事業的高質量發展。
“一定要好好傳承茶文化!”北京時間11月29日晚,我國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通過評審,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一時間相關話題引起熱議。
長時間佔用參觀通道和公共空間,“霸佔”最佳拍攝位置﹔粗暴拖拽露營車、三腳架等裝備,罔顧御花園等地精心維護的傳統油灰嵌石子路﹔在展廳內進行自媒體直播,大聲喧嘩、閃光燈直閃……一直以來,一些不文明的參觀行為不僅影響了游客的參觀體驗,也增加了故宮的日常運維工作的難度。 6月15日,故宮博物院發布《故宮博物院參觀須知》及《故宮博物院禁止攜帶物品目錄》,對這些不文明參觀行為說“不”。
物質筑基,文化鑄魂。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當我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實現精神富有與實現物質富足具有同等重要意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與促進物的全面豐富都必須高度重視起來。
核心價值觀是文化最深層的內核。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就“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了專門論述,進一步突顯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於文化建設,進而關乎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全局的重大意義。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隻有植根本國、本民族歷史文化沃土,馬克思主義真理之樹才能根深葉茂。
網絡時代信息如海,傳播如風。一旦謠言叢生、真假難辨,就有可能污染網絡環境、荼毒網絡生態。
建設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非遺特色村鎮,創新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長效機制,創新農村公益電影發行放映管理機制和模式……近日,中辦國辦印發的《“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為實現鄉村文化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指引,也推動了鄉村文化與鄉村經濟的融合發展。 我國鄉村文化源遠流長,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文化資源與精神動力。
鄉村文化振興是實施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目標。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前不久印發的《“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圍繞促進鄉村文化振興作出了重要部署,強調充分發揮文化傳承功能,全面推進鄉村文化振興,推動鄉村成為文明和諧、物心俱豐、美麗宜居的空間。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