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元旦假期,國內旅游市場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據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測算,元旦假期,全國國內旅游出游人次和收入均創下歷史新高,出游人次高達1.35億,同比增幅155.3%,與2019年同期比亦有9.4%的增長﹔實現國內旅游收入797.3億元,同比增長200.7%,較2019年同期增長5.6%。
治國有常,利民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
安全是發展的基礎,穩定是強盛的前提。2023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雖然面臨復雜的國際政治經濟環境以及艱巨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頂住壓力、克服困難,著力擴大內需、優化產業結構、提升創新能力和競爭力,有力推動中國經濟在爬坡過坎中銳意前行。
過險灘、闖難關,謀發展、促改革……回首一年不平凡的歷程,中國經濟在外部環境動蕩不安、內部“三重壓力”加大的復雜局面下,頂住了壓力,穩定了規模,提升了質量,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堅持全面深化改革開放。 以改革為先導、向改革要動力、用改革添活力,這是中國發展動能澎湃的重要原因。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不懈夯實農業基礎,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日前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對“三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把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作為新時代新征程‘三農’工作的總抓手”,要求“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更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國產大飛機C919完成商業首飛,全球首個陸上商用模塊化小堆“玲龍一號”反應堆核心模塊完成出廠驗收,我國自研海底地震勘探採集裝備“海脈”實現產業化制造……2023年以來,科技創新捷報頻傳,科創成果接連涌現,為助推高質量發展、澎湃經濟新動能,激蕩著無窮力量。
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部署明年工作時指出,要“先立后破”“抓住一切有利時機,利用一切有利條件,看准了就抓緊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努力以自身工作的確定性應對形勢變化的不確定性。”這為做好明年經濟工作指明了方向。
擁有2500萬個零部件、總電纜布置長度達4000多公裡的我國首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命名交付﹔首套自主可控抽水蓄能電站勵磁系統通過鑒定,實現“芯片級”自主可控﹔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等外貿“新三樣”憑借新技術、新產品脫穎而出,揚帆出海、叫響全球……一系列成就和突破,刻印下今年以來我國實體經濟加快恢復向好、產業結構持續優化、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的堅實步伐。 “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現代化國家的物質技術基礎,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提供堅強物質支撐。
做好經濟工作,“穩”和“進”辯証統一、互為條件。 新時代以來,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始終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總結2023年經濟工作,給出“我國經濟回升向好,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的重要判斷。在劈波斬浪中前行,在攻堅克難中蝶變,2023年的中國經濟又一次在風浪中成長,在磨礪中壯大。
日前,中央財辦、中央農辦等九部門聯合印發《中央財辦等部門關於推動農村流通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就未來一段時間我國加快農村現代流通體系建設作出部署,旨在加快建設高效順暢的農村現代流通體系,促進農村流通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隨著農村電商的迅速發展,我國農村流通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2023世界機器人大會將於8月16日至22日在北京舉辦。本屆大會以“開放創新 聚享未來”為主題,140余家國內外機器人企業將攜近600件展品亮相,大會還將首次全館打造“機器人+”制造業、農業、商貿物流、醫療健康、極限環境應用等10大應用場景板塊,助力推動機器人應用向更深更廣拓展。
日前,交通運輸部發布了有關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的相關信息。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6月底,包括北京、河北、遼寧等17個省份高速公路充電基礎設施覆蓋率超過九成,高速公路服務區充電基礎設施網絡日益完善。
日前,國家統計局發布了今年上半年規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以下簡稱“文化企業”)的營收數據。數據顯示,今年1-6月文化企業營收同比增長7.3%。
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始終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近日,農業農村部印發《農墾糧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實施方案(2023—2030年)》《“農墾社會化服務+地方”行動方案》(以下簡稱為“兩個行動”),旨在通過集成推廣高產高效技術模式著力提高農墾單產水平,開展社會化服務示范帶動地方提高單產水平,為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提供有力支撐。
大國造船加速邁進。繼國產航母和國產液化天然氣(LNG)船成功下水后,我國國產首艘大型郵輪6月初順利出塢,已於7月17日解纜離開碼頭,開始首次試航。
日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關於扎實有序推進城市更新工作的通知》(下文簡稱《通知》),明確了城市更新的底線要求。《通知》強調,堅持“留改拆”並舉、以保留利用提升為主,鼓勵小規模、漸進式有機更新和微改造,防止大拆大建,特別提到要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
217個創新高端醫療器械產品上市,實現了高端醫療器械國產突破﹔2018年以來,我國批准上市的進口和國產罕見病用藥達到68個﹔通過優先審評程序,每年有100個以上藥品獲批上市﹔近5年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0.54%,我國已成為全球醫療器械第二大市場……一組沉甸甸的數據,仿佛鏗鏘足音,展現出我國藥品醫療器械創新成果顯著,正加快邁向醫藥創新強國的行列。 “我國正處在從制藥大國向制藥強國跨越、從仿制藥為主到創新藥引領跨越、從高速增長到高質量發展跨越的重要歷史階段。
夏收夏種時節,全國各地搶抓農時,豐收的喜悅和勞作的繁忙彌漫田間。和以往不同,如今不少田間地頭有了不少新面孔,滿滿的“科技范兒”。
加強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是一項關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成長成才的大事。近日,在國新辦就2023年中國網絡文明大會有關情況舉行的發布會上,未成年人保護問題受到不小關注。
近日,第八批國家組織藥品集中採購在海南省陵水縣產生擬中選結果,有39種藥品採購成功,擬中選藥品平均降價56%,按約定採購量測算,預計每年可節省費用167億元。 確保用較少的醫保資金購買到性價比更優的藥品,讓人民群眾以比較低廉的價格用上質量更好的藥品,正是藥品集採機制的目標所向。
春暖花開,通過在線旅游平台訂好機票和門票,在飽覽大好春光中親近自然、放鬆身心﹔周末臨時起意,通過旅游APP查找城市周邊熱門景點、做好游玩攻略,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心心念念一個旅游目的地但抽不開身?一些景區發展線上數字化體驗產品,打造沉浸式旅游體驗新場景,用戶足不出戶也能“身臨其境”……近年來,我國在線旅游市場快速增長,既方便了廣大人民群眾出游,也促進了旅游消費、為旅游行業打開了更大發展空間。 在線旅游經營服務是旅游產業鏈的關鍵環節,是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出游需求、促進旅游消費、帶動旅游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市場監管總局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節能標准更新升級和應用實施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圍繞加快節能標准更新升級、加強節能標准應用實施與監督檢查、強化能效領先正向激勵、夯實節能標准化工作基礎等4個方面部署了12項重點任務。
“理性看待校外培訓,理性選擇培訓機構,理性支付培訓費用。”新學期開學之際,教育部、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出提示,提醒廣大家長和學生在選擇校外培訓時“擦亮眼睛”,提高消費權利意識、消費自我保護意識,自覺抵制違規培訓,共同營造放心、安心、舒心的校外培訓消費環境。
日前在天津召開的第十四屆中國國際種業博覽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萬建民表示,中國糧食生產實現多年豐收,口糧安全,谷物基本自給,其中,中國水稻、小麥單產高於世界平均水平。 從糧食產量連續8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到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已超過96%,自主選育品種面積佔95%,品種對單產的貢獻率超過45%,再到累計建成10億畝高標准農田,佔19.18億畝耕地的一半以上……近年來我國糧食生產接連豐收、糧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大國糧倉持續夯實,我們用實際行動給出了“誰來養活中國”的響亮回答:靠自力更生,自己養活自己!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事關中國14億多人口的飯碗。
近日,工信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通知,決定在2022年試點工作基礎上,組織開展2023年綠色建材下鄉活動,加快節能低碳、安全性好、性價比高的綠色建材推廣應用。 建材行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
在今年兩會上,數據流通問題受到代表委員關注,“在數據流通層面,存在‘有數據的單位不願開放、有需要的單位拿不到數據’現象,數據資源的開放共享有待加強。”針對這種情況,有代表建議,推進數據要素交換平台的市場化運營,提升數據要素流通技術能力,讓數據潛能得到充分釋放。
日前,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2022年農村消費環境與相關問題調查報告》,調查結果顯示,我國農村居民對當前農村消費環境的綜合滿意度為75.35分,總體表現良好。比如,受訪居民使用4G/5G移動網絡上網的比例達到78.5%,80.2%的受訪者對農村網絡信號質量給出了積極評價﹔在網絡信號高覆蓋的基礎上,農村居民也享受到了同樣便利的移動消費紅利,這包括無現金支付、手機掃碼支付、網絡消費習慣等在農村逐漸普及開來。
為有效制止餐飲浪費行為,近日,中國消費者協會聯合中國飯店協會、中國營養學會、中國焙烤食品糖制品工業協會、中國包裝聯合會、中國連鎖經營協會、中國互聯網協會、中國電子商會等7家行業協會、學會、商會共同發出倡議,呼吁餐飲經營者和消費者共同厲行節約,反對浪費。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讓老百姓住上更好的房子,為人民群眾創造高品質的生活,這是黨和政府的重要責任。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在簡述工作重點時,提出要“加強住房保障體系建設,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決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