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邁上新台階?如何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前不久召開的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圍繞“堅持創新引領發展”作出重要部署,為在新征程上以科技創新引領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指明了努力方向。 以科技創新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是大勢所趨,也是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迫切要求。
2022年長江流域國控斷面優良水質比例達98.1%,長江干流連續3年全線達到Ⅱ類水質,累計解決污水直排、亂排問題4.2萬余個,省級及以上工業園區建成1703座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數據見証變遷:一度“病了,病得不輕了”的長江,扭轉水質持續惡化、生態功能退化趨勢,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取得重大成就,正在成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戰場。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秋糧歸倉,豐收在望。據農業農村部農情調度,截至10月22日,全國秋糧已收81.3%,秋收大頭已經到手。
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了2023年前三季度我國工業和信息化發展情況的有關數據。前三季度,我國信息通信業保持穩步增長態勢,數字化賦能作用穩步體現,數實融合釋放新活力,有力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據工業和信息化部介紹,今年前三季度,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完成631.3萬輛和627.8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3.7%、37.5%。在有關各方共同努力下,新能源汽車產業保持強勁發展勢頭。
10月23日,針對江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發生的“鼠頭鴨脖”食品安全事件、華北理工大學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國務院食安辦分別約談了南昌市、唐山市兩地人民政府主要負責人。 此次約談有這樣幾個關鍵詞體現了國務院食安辦加強校園食品安全的決心。
日前,國家統計局發布2023年前三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情況,“5.2%”的成績表明,國民經濟持續恢復向好。 從整體看,前三季度,國民經濟頂住下行壓力。
高質量發展不是一時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須長期堅持的要求。據統計,今年前三季度多個領域、多項指標出現積極變化,經濟恢復向好總體回升的態勢更趨明顯。
10月18日,國家統計局介紹2023年前三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情況,通報主要經濟指標。瀏覽前三季度宏觀經濟運行成績單,不少指標可圈可點,呈現出積極變化,中國經濟恢復向好回升態勢更趨明顯。
10月17日,中國和印尼兩國元首共同為雅加達至萬隆高速鐵路(以下簡稱“雅萬高鐵”)正式開通運營揭幕。作為共建“一帶一路”和中印尼兩國深化務實合作的旗艦項目,雅萬高鐵全長142公裡,最高設計時速350公裡。
近日,我國造船業傳來捷報——一季度,我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和手持訂單量以載重噸計分別佔世界總量的43.5%、62.9%和50.8%,均位居世界第一 。其中,全球汽車運輸船新造船訂單共24艘,均由我國船企承接 。
日前,商務部公布了首批全國示范智慧商圈、全國示范智慧商店名單。北京市三裡屯商圈等12個商圈、三裡屯太古裡南區等16個商店入選。
第133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4月15日至5月5日在廣州舉辦。廣交會是我國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和對外貿易的重要平台,是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重要渠道。
能源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和戰略性產業。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事關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成效,事關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對於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增進人民福祉至關重要。
物流業景氣指數連續兩個月回升超過5個百分點、快遞業務量96天破300億件再創紀錄……近日,流通業多項一季度數據明顯向好,反映出物流供需正加快恢復,也將為經濟增長注入強勁動能。 交通物流事關國計民生,一頭連著生產,一頭連著消費,和每個人都息息相關。
近日,隨著首批10家主板注冊制企業鳴鑼上市,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全面落地,中國資本市場改革發展迎來又一重要裡程碑。 這是一場穩中求進的漸進式改革。
今年1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了2022年第四季度“最缺工”的100個職業排行,養老護理員從第三季度的第20名上升至第14名。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我國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已超1.9億,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約4000萬人﹔截至2022年底,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達2.8億人,佔人口總數19.8%。
近日,中國企業評價協會發布2022中國新經濟企業500強榜單。其中,先進制造業企業佔比超過一半,特別是互聯網與現代信息技術服務業、新能源產業、新型生活性服務業等佔據重要位置。
10日,文化和旅游部發布關於進一步規范旅游市場秩序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此次通知針對“不合理低價游”、導游辱罵游客、強迫購物等現象提出明確要求,開展旅游市場秩序整治,各地要對“不合理低價游”等市場亂象保持露頭就打的高壓態勢,同時重點打擊導游強迫或變相強迫購物、兜售物品等行為,提升導游服務質量,豐富行業監管手段等。
據報道,目前我國已培育7萬多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其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8997家。2022年新上市企業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佔59%,累計已有1300多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在A股上市,佔A股上市企業總數的27%。
受疫情影響,各地學校不時由線下授課轉為線上課堂,一些騙子也趁機打起利用網課詐騙的主意。日前,多地連續發生多起針對居家上網課學生實施的網絡詐騙案件,其中個別學生被騙金額高達數十萬元。
今年的“雙11”購物節,與往年頗為不同。一方面,國內新發疫情不斷出現,給消費帶來較大影響。
還記得轟動一時的“廣州血衣案”嗎?有報道稱,案件背后,當事者竟隻花了760元錢,就炒熱和掀起了這場網暴“海嘯”。其中包括標價500元的10萬微博“僵尸粉”、160元的2萬點贊數和100元的1萬轉發數。
隨著冬天日益逼近,曾幾何時,備受年輕人嫌棄的“秋褲”突然火了,“海南省秋褲銷量增速超東北三省”“冬天的安全感是秋褲給的”等話題接連登上熱榜。秋褲逆襲成時尚單品,“自發熱”無疑是第一功臣。
近日,人社部官網發布消息,河北石家庄的兩位農民獲評“新型職業農民”初級職稱,引發廣泛關注。人們紛紛叫好,認為評職稱對農民是一種認可和激勵﹔可也有人質疑,種個地也要持証上崗了嗎?農民評職稱有啥用?能漲工資嗎? 事實上,農民評職稱並非新鮮事。
10月31日晚8點,“雙11”購物節正式啟幕,與開賣首小時成交額過億元形成反差的是,“退款”二字迅速沖上熱搜第一。“定金”“尾款”未熱而“退款”先熱,今年“雙11”還能放心買買買嗎?其實,此“退款”非彼“退款”,這次“退款”上熱搜的原因令人驚喜之中不乏意外。
不久前,一篇《木裡新生》的報道引發社會廣泛關注。青海木裡礦區,曾因大規模非法開採導致高寒草原濕地生態遭到破壞,水源涵養功能逐漸減弱。
據媒體報道,在日結工勞務市場上,一些招聘信息往往經過中介多重轉手,導致每一層都收取不同的中介費,直接影響著鏈條末端的日結務工者最后到手的收入。同時,工作內容與約定不符、薪資報酬與約定不符、因工受傷無保障等,也都是常見的日結工權益受損現狀。
據媒體報道,消費者王女士本想訂個好一點的酒店,可實際到達后發現環境很差,想維權才發現原來自己訂的不是五星級酒店,而是OTA平台(在線旅游平台)自己評的“五鑽酒店”。以“鑽”代“星”,一字之差,讓消費者一頭扎進“坑”中,有苦難言。
每逢開學季、求職季,証件照生意總是相當火爆,而近年來,隨著消費者要求不斷提高,一些相對較貴的証件照套餐日益受到熱捧。有媒體發現,在北京,一些時尚型照相館在半個月內的証件照拍攝已被預約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