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早:全民閱讀立法,立啥?--觀點--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觀點專欄>>楊早專欄

專欄

楊早:全民閱讀立法,立啥?

楊早

2013年08月07日16:35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手機看新聞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近日公布“全民閱讀已列入2013年國家立法工作計劃”的消息,引發網絡與媒體熱議。諷刺挖苦的聲音似乎佔了不小的比例。

這事不妨兩面看。一方面,一說“立法”,大家就想到“管理”,想到公權力對私域的侵犯,你不能怪社會情緒過敏,而是要想想咱們這個社會,是不是“管理”過多,而“服務”過少。

現在很多社區的“物業管理”都改成“物業服務”了,本來嘛,我出錢雇你來管理我?什麼時候“城管”能改成“城服”?或許社會就能和諧多了。某老師曾說過,在中國,隻要是個穿制服的站在馬路邊喊一聲“嘿,說你呢!”,雖然你啥也沒干,也會一哆嗦,這就是長期被管理留下的陰影。

另一方面,立法當然有“管理型立法”與“促進型立法”之分。既然列入立法工作計劃,而立法內容尚在調查探討,那麼不妨聽聽民意的吐槽,立法內容可以朝著這些被吐的方向推進,這才算是善用輿情。

干涉私人閱讀當然是笑談。閱讀也不宜隻理解為紙質書與實體書店。某天有位小兄弟教育我曰:“紙質書買多了不環保!”頓然讓我覺得自己的書房就是一個高碳反應堆。無論如何,在討論“全民閱讀”與“閱讀入法”時,必須將海量的網絡閱讀、手機閱讀考慮在內。

就公共領域談公共領域,閱讀的擴大肯定是必要的,送書下鄉網線入村,都是好事。從個人體驗出發,我主要對都市閱讀環境的低劣深惡痛絕。比如,機場書店,都擺著些什麼書?火車站書店,都進了些什麼貨?高鐵快車上發賣的,都是些什麼內容?這些空間雖屬商業,但公共性極強而且具不可替代性,公權力雖然不能限制或硬塞,但用種種手段加以引導當屬可行,比如予公共推薦書目補貼,加大折扣、降低書價等等。

還有那些在北京日漸進入各商場各小區的借書機,那裡面有什麼好書嗎?這可是完全的使用公共財產的行為,它的選點如何確定,書目如何選擇,更新如何保証,不能是一筆糊涂賬。對公共財產用於全民閱讀的監督,也應是“全民閱讀立法”的題中應有之義。

有人問,如何防止“全民閱讀”變味?我認為關鍵在於推送內容與資源使用的透明。每年媒體都各出奇招,評選十大好書百部好書,政府又何必在此之外另起爐灶?某資深評委曾言:年度十大好書,不能確保全是本年出版最好的書,但可以保証沒有一本是壞書。通觀各年評選結果,這個判斷基本成立。那麼,政府是不是能以所有公共媒體評選的好書為基礎,去評選出公共推薦書目,並將之普遍推行於公共閱讀場所,引導於市場銷售渠道(並對專賣推薦書的書店免稅),既可免師心自用之譏,又可省費力搜求之累,何樂而不為?

時值簡·奧斯汀入選十元英鎊票面,並配以其名言“I declare after all there is no enjoyment like reading!”(“沒有哪種樂趣能比得上閱讀!”)小樣兒,鈔票上還印一驚嘆號,一洗資本主義金元之銅臭啊。本國全民閱讀立法,可以仿效此舉乎?

專欄作者簡介:

楊早:北大文學博士、中國社科院副研究員。《話題》系列叢書主編。是目前活躍在各大媒體的知名文化學者。

 

    往期專欄文章:

 

 

分享到:
(責編:王倩、文鬆輝)

相關專題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