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解题,“干卿底事”出自南唐中主李璟之口,是“关你屁事”的文雅版。
近日,一组国人在卢浮宫水池泡脚的照片在网上传开,有网友认为“煞风景”、“素质低”,但也有人驳斥称,外国人也照样会在卢浮宫泡脚,不能摘出国人来横加指责。
这事让人光速想到了“丁锦昊到此一游”。当日连篇累牍的指责中,很多类似“你的趣味让所有国人的脸摔在地上;你的趣味让一个文明古国在另一个文明古国丢尽颜面”,@中国之声的评论也很有代表性:“这不是一个人的羞耻。现在中国人走遍了世界,别忘了,出去时,你就是中国。”
我本人非常不喜欢在文物或景点上刻“到此一游”的干法,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卢浮宫那水池我也到过,当时是晚上,粼粼的波光映着星光,甚有韵致。但我也没觉得有多神圣,如果大热天有人泡脚,我多半会一笑而过。我会不会泡?大概不会。
但是我的选择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人泡脚,有人刻字,关侬啥事体?凭啥那个刻字泡脚的TA在异国代表中国,我这不刻字不泡脚的,就不代表中国?
一位当地导游或居民,碰到守法守礼的某国游客,与碰到胡作非为的该国同胞,可能性很难说孰高孰低。人的识见有限,TA肯定会根据自己的见闻,完成TA对某国人的想像。
是的,这是人之常情。我们总是喜欢迅速地将非我族类的某人某特点,外扩为非我族类的某族某类的共性。听说的也算。在这种外扩与累积中,我们形成了对河南人、上海人、美国人、西方人……的想像,然后再根据这些想像,去定位那些我们并不认识了解,却属于某族某类的其他个人。
我想这也大概是只要发现同胞在外有“不文明”的表现,就会立刻引发许多国人焦虑与愤怒的缘由。甚至有人半开玩笑地提议应该进行文明习惯考试,合格者方可出国游。
然而,上述这种将个体行为外扩为整体特质的情绪反应,只能说是一种“整体名词病”,既无逻辑,亦不严谨。为啥咱们还要去迎合这种错误的想像,“自我整体名词化”,非得将一个人的耻辱,一些人的习惯,变成整个民族或国家的习惯与耻辱?
我承认,信奉“凡……必会……”的凡是派思路,会让想像中的历史清晰、明了,易于认知。这也正是人之常情会偏向“整体认知”的基点,它符合人类趋易避难的本性。然而,真正的文明进步,我认为正是克服偏见,分清界限,让每个独立个体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明知那种“以个人想像整体”的思维定式,是无知的偏见,却还要去迎合之,痛心疾首地为同胞的行为内疚、反省,甚至上升到民族劣根性的高度,这,这不是在为别人的愚蠢埋单么?
说到底,这也是一种思维定式,其根源,来自于中国文化中占主流的集体观念,也来自于近代以来屈辱记忆生发的不自信。我们尽可谴责自己认为不文明的行为,但实在犯不着急急地产生“共同忏悔之心”,除非你在国外的时候,也会习焉不察地刻字泡脚。
专栏作者简介:
杨早:北大文学博士、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话题》系列丛书主编。是目前活跃在各大媒体的知名文化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