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網劇《張衛國的夏天》在網絡平台熱播,受到了不少觀眾的關注。黃磊、海清、劉奕君領銜演出,這部劇演員陣容堪稱豪華,劇集內容則是聚焦中年危機的現實題材,呈現出人到中年面臨的各種瑣碎現實和一地雞毛的無奈,把小人物、逗悶子、講段子、胡同文化等元素很恰當的融在一起,讓觀眾通過這部劇體會了生活的酸甜苦辣,經歷了中年的喜怒哀樂,抓住了觀眾的心。
科幻喜劇《獨行月球》7月29日在全國上映。影片講述了在一個保護地球的計劃中,不愛出風頭的“中間人”獨孤月被“總指揮”馬藍星意外落在月球,在經歷了一系列放飛自我、全球直播的社死名場面之后,獨孤月終於踏上了回家的路。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大學生求職就業總是牽動所有人的心。在這個畢業季,職場觀察真人秀《閃閃發光的你第二季》近日在江蘇衛視播出。
2022年,對演藝行業和所有行業從業者來說是不尋常的年份。面對反復延宕的新冠感染疫情對劇場院團帶來的沖擊,眾多文藝單位進行了多層次、多業態的新探索,為行業提質增效、轉型發展積蓄著篤定前行的力量。
2022年即將落幕,回顧今年網絡劇市場,佳作頻出、驚喜不斷。從1月循環“引爆”熱搜的《開端》到今年下半年熱度 “黑馬”《卿卿日常》,多個題材類型表現亮眼,更有一批台網雙播的劇如《大山的女兒》《天下長河》《風吹半夏》等,熱度不俗,豆瓣評分均過8分。
回首 2022,文化領域有哪些令你印象深刻的事?有人或許會說前不久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申遺成功,茶文化續寫新時代中國非遺故事﹔有人或許會說《隻此青綠》《唐宮夜宴》等優秀作品廣受好評,讓歷史文化與廣大觀眾“撞了個滿懷”﹔有人或許會說北京冬奧盛會從會徽、吉祥物的形象到場館、服裝的設計,滿含中華傳統文化之美,“文化味兒”托舉“冬奧范兒”……重大事件不斷,熱門話題出圈,這一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被充分挖掘,文化創新創造不斷涌現、活力滿滿。 燦若繁星的文化事件和現象,折射出我國文化事業的高質量發展。
“一定要好好傳承茶文化!”北京時間11月29日晚,我國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通過評審,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一時間相關話題引起熱議。
《小蝌蚪找媽媽》《大鬧天宮》《西游記》《舒克和貝塔》……這些“童年經典”你肯定不陌生。它們凝聚了老一輩動畫人的匠心,也蘊含著歷史和文化的力量。
輕點鼠標打開水墨風的一線一中軸地圖,跟著飛舞的雨燕翻動歷史演變、區域選址等書簽,點選按鈕展開皇家宮苑、市井民俗等多彩畫卷……近日,北京中軸線官網試運行上線。在這裡,市民和網友有了“一屏一景觀、一步一洞天”的網絡游覽中軸線新體驗,也意味著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開啟數字新篇章。
微短劇江湖,迎來健康繁榮發展新契機。近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網絡微短劇管理 實施創作提升計劃有關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甄嬛傳》變身“槍戰片”,貴妃舉槍掃射﹔《紅樓夢》改成“武打戲”,林妹妹“倒拔垂楊柳”﹔《西游記》有了現代情節,孫悟空騎著摩托車揚長而去……一段時間以來,AI“魔改”短視頻風靡,有部分網友覺得幽默有趣,也有很多網友認為過於荒謬。 針對此類現象,廣電總局網絡視聽司出手整治,發布《管理提示(AI魔改)》(以下簡稱《提示》),指出“這些視頻為博流量,毫無邊界褻瀆經典IP,沖擊傳統文化認知,與原著精神內核相悖,且涉嫌構成侵權行為”。
微短劇火了,其中最不可或缺的角色是啥?答案是霸總。據媒體報道,在對2024年火爆市場的5000多部短劇劇名進行分析時,發現“總裁”一詞出現頻次最高,足足有216次,與之相關的“夫人”也出現了148次。
長時間佔用參觀通道和公共空間,“霸佔”最佳拍攝位置﹔粗暴拖拽露營車、三腳架等裝備,罔顧御花園等地精心維護的傳統油灰嵌石子路﹔在展廳內進行自媒體直播,大聲喧嘩、閃光燈直閃……一直以來,一些不文明的參觀行為不僅影響了游客的參觀體驗,也增加了故宮的日常運維工作的難度。 6月15日,故宮博物院發布《故宮博物院參觀須知》及《故宮博物院禁止攜帶物品目錄》,對這些不文明參觀行為說“不”。
物質筑基,文化鑄魂。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當我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實現精神富有與實現物質富足具有同等重要意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與促進物的全面豐富都必須高度重視起來。
核心價值觀是文化最深層的內核。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就“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了專門論述,進一步突顯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於文化建設,進而關乎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全局的重大意義。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隻有植根本國、本民族歷史文化沃土,馬克思主義真理之樹才能根深葉茂。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