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裝輕喜愛情劇《卿卿日常》於11月10日在網絡平台播出。 《卿卿日常》雖為古裝劇,但是有網友調侃更像是一場現代劇的“cosplay”版。
近日,醫療懸疑劇《促醒者》迎來收官,這部電視劇以第九醫院神經內科主任丁學坤的意外離世為開端,講述了其遠在瑞典留學的精英西醫兒子丁遠志與多年在外的中醫學徒韓西林回到九院,共同調查死因真相的故事。因為本劇結合醫療與懸疑雙重內核受到了觀眾的極大關注。
近日,一檔以探尋非遺項目為脈絡、用多元藝術形式展現非遺技藝的綜藝節目《藝覽吾“遺”》在央視熱播,節目以真人秀的方式,讓李佳明、張宇等非遺尋訪人實地探尋體驗非遺項目,充分展現非遺項目的豐富和魅力。在節目中呈現出長白山滿族撕紙、長白山採參習俗、朝鮮族傳統米糕制作技藝等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給觀眾展現了一副清晰的民族文化圖景。
電視劇《大博弈》於近日播出。劇集通過展現“北機廠”如何從瀕臨破產的百年老廠到具有國際領先技術的創新型企業的轉變,用多元化的“博弈”呈現出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企業如何適應市場需要,自我革新,創新發展的故事。
近日,8集微紀錄片《延安記憶》熱播。該紀錄片依托於原延安電影團攝影師程默遺留下來的近200張延安人民群像膠片,從大生產運動、延安文藝創作、延安美食、軍民大練兵等不同角度,對延安時期的基層生活進行了立體化的呈現,生動細致地還原了我們黨在延安時期的歷史。
近期,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策劃,網絡視聽司和北京廣電局指導的20集系列紀錄片《這十年·幸福中國》在網絡平台熱播。該紀錄片從多個角度展示了中國這十年的發展成果,涉及大國重器、科技探索、國際融合、創新經濟、綠色生態、醫療救護、教育發展、社會福利、養老產業、共同富裕、文化自信等眾多題材領域,通過古今對話的跨時空方式,利用鮮活真實的紀錄影像,生動直觀地呈現中國的飛速發展。
近日,網劇《三悅有了新工作》在網絡平台收官,因為題材特殊引起了眾多網友的關注。該劇講述了畢業后對生活缺乏期待的女生趙三悅,在機緣巧合下接觸到“遺體化妝師”這一職業,通過一次次見証往生者的生前身后事,從開始的頹廢與茫然逐漸找到了生命平凡而可貴的意義,進而努力生活和成長的故事。
若你跟父母多年關系僵化,恨不能愛不得,對於原生家庭的愛恨交織無奈至極。當你突然有了機會回到父母年輕年代,看到他們“朋友”的一面而不只是嚴肅的中年“父母”,當你看到他們烏黑的頭發,青春洋溢的臉,在工作崗位上努力奮斗,在滿眼期待中暢享著未來的生活,看著他們有著跟自己類似的煩惱和快樂,面臨各種選擇的掙扎和無奈,是否會感覺到父母跟自己一樣,生活中也曾滿是鮮活的色彩,充滿歡笑和眼淚,甚至發現父母比想象中更愛自己……那會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好奇亦或是興奮,后悔亦或是釋懷? 由馬麗、常遠、魏翔主演的奇幻喜劇《哥,你好》就打造了這樣的一個時空,上映60天的《哥,你好》票房超5億,且成為國慶檔電影票房的第三名。
在發展中感悟思想之光,在前進中彰顯真理力量。日前,全媒體季播節目《奮進趕考路》在山西衛視播出,節目講述了高質量機關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鮮活事例、生動實踐和創新舉措,引發社會各界高度關注。
日前,古裝懸疑單元探案劇《唐朝詭事錄》在網絡平台上播出,引發了熱議。 《唐朝詭事錄》講述了金吾衛中郎將盧凌風與狄仁杰關門弟子蘇無名聯手查案守護百姓、挽救社稷的故事。
由同名小說改編的青春競技題材劇《熾道》於近日在網絡平台收官,與其他很多青春片的“純甜”或者“純虐”不同,這是一部以“熱血”的體育競技為主線的青春劇。本片講述了天賦十足並熱愛跳高運動的少年段宇成在一次校運動會上與在南湖大學任田徑隊助教的羅娜,因跳高相遇,因田徑相識,因體育相知。
10月1日晚,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正式推出《中國夢·祖國頌—2022國慶特別節目》,晚會分為國旗飄揚、國徽神聖、國歌庄嚴三個篇章,通過交響、歌舞、影視化短片等多種形式,抒寫中國人民奮斗之志、創造之力、發展之果,營造喜慶祥和的節日氛圍。 交響樂《紅旗頌》,由多個樂團在五個城市聯動合奏,用音符勾勒江山如畫的壯美圖景﹔情景講述《以你為鏡》借助虛擬還原技術,讓演員與扶貧干部黃文秀相遇,以山鄉巨變告慰無私付出﹔武術《凌雲壯志》,在長城之上演繹十八般武藝,以中國功夫展現中華民族的精氣神……絕美的舞台,巧妙的穿插,炫目的技術,扎實的唱功,與觀眾搭建起共情、共鳴、共振的思想橋梁,共同唱響“輕輕祝母親,生日快樂”的節日歡歌。
改編自真實事件的電影《萬裡歸途》於9月30日上映,影片主要講述的是前駐地外交官宗大偉(張譯 飾)與外交部新人成朗(王俊凱 飾)受命前往協助撤僑,任務順利結束,卻得知還有一批被困同胞,正在白婳(殷桃 飾)的帶領下,前往邊境撤離點的故事。作為國內首部聚焦外交官撤僑事件的國產電影,《萬裡歸途》用熱血鼓舞了觀眾,用真情賺足了眼淚。
一座恢宏的城,一個鵝毛大雪天,鏡頭一下就切進了老北京的胡同裡弄,一場祖孫三代女性接力,扎根基層奉獻群眾的故事就此徐徐展開。 9月25日起,年代劇《胡同》在央視八套播出,並在網絡平台同步播出,持續引發熱議。
近日,法治題材劇《底線》在網絡平台和電視台同步上映。該劇上線以來,收視及網播成績均表現良好,被網民譽為“中國法治劇的破冰之作”。
近日,以“光影互鑒·同道相益”為主題的第十四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以下稱“北影節”)開幕。圍繞“北影節”展開的“天壇獎”評獎活動、北京展映、主題論壇、大學生電影節等活動每年都備受關注。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繼承發揚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是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必由之路。
日月其邁,時盛歲新。據國家電影局,2023年我國電影總票房為549.15億元,城市院線觀影人次為12.99億。
2023年是我國電影全面復蘇、活力迸發的一年,其中青年創作群體的表現尤為亮眼。據統計,2023年國產影片斬獲的460.05億元票房中,80后、90后導演貢獻過半。
近日,名作尋跡體驗類真人秀節目《萬卷風雅集》即將迎來收官,該節目以《蘭亭集序》《垂虹別意圖卷》等眾多經典名作為線索,邀請數位藝人體驗國風生活,將中國傳統文化精髓通過節目分享給觀眾。節目以“小切口”進入的方式,尋找與年輕人有共鳴的內容,以小見大、清晰地展示中國傳統文化脈絡,贏得了廣泛的好評。
城市是一個民族文化和情感記憶的載體,歷史文化和文化遺產則是城市魅力的關鍵,也是一座城市的核心競爭力。 6月10日是2023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中國考古學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等主辦的文旅深度融合背景下的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論壇在杭州召開,與會嘉賓對於城市的現代化進程中如何既融入現代元素,又充分保護文化遺產,延續城市歷史命脈,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永樂大典》“湖”字冊、元刻本《西夏文大藏經扉畫》、元至順二年(1331)刻本《永類鈐方》及樣式雷圖檔、黃河輿圖和金石拓本……近日,眾多完成修復的珍貴古籍,在國家圖書館與公眾見面,引發關注與熱議。 惟殷先人,有冊有典。
在這春意盎然的時節裡,一部描繪生機與希望的電視劇《青春之城》映入了觀眾的視野。這部當代題材的電視劇以我國經濟特區深圳的發展為原型,通過一眾為了夢想敢於奮斗人物形象的塑造,輕盈明快且生動地展現出了“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干”的特區精神。
“採金為絲,妙手編結,嵌玉綴翠,是為一絕。”何為絕,是萬歷皇帝金絲翼善冠帽上518根直徑為0.2毫米的細金絲編織、是方寸之間8400片龍鱗的栩栩如生,而古人如何做出如此細絲至今都不曾破解,這就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被譽為“燕京八絕”之首的花絲鑲嵌制作技藝。
2月5日元宵節晚8點,XSO西安交響樂團聯合抖音平台直播《長·安——唐詩交響吟誦音樂會》,吸引了2300萬人次在線欣賞。 整場演出以交響樂襯托唐詩吟誦,用唐詩的意境將交響樂立體化,實現文學和音樂的雙重之美。
近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印發實施《進一步豐富電視大屏內容 促進廣電視聽內容供給的若干舉措》(以下簡稱《若干舉措》),被業內視為突破之舉。《若干舉措》涉及劇集長度、季播間隔、審查效率、網台聯動、內容引進等關鍵環節,旨在全面推動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精品創作傳播。
微短劇江湖,迎來健康繁榮發展新契機。近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網絡微短劇管理 實施創作提升計劃有關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甄嬛傳》變身“槍戰片”,貴妃舉槍掃射﹔《紅樓夢》改成“武打戲”,林妹妹“倒拔垂楊柳”﹔《西游記》有了現代情節,孫悟空騎著摩托車揚長而去……一段時間以來,AI“魔改”短視頻風靡,有部分網友覺得幽默有趣,也有很多網友認為過於荒謬。 針對此類現象,廣電總局網絡視聽司出手整治,發布《管理提示(AI魔改)》(以下簡稱《提示》),指出“這些視頻為博流量,毫無邊界褻瀆經典IP,沖擊傳統文化認知,與原著精神內核相悖,且涉嫌構成侵權行為”。
微短劇火了,其中最不可或缺的角色是啥?答案是霸總。據媒體報道,在對2024年火爆市場的5000多部短劇劇名進行分析時,發現“總裁”一詞出現頻次最高,足足有216次,與之相關的“夫人”也出現了148次。
長時間佔用參觀通道和公共空間,“霸佔”最佳拍攝位置﹔粗暴拖拽露營車、三腳架等裝備,罔顧御花園等地精心維護的傳統油灰嵌石子路﹔在展廳內進行自媒體直播,大聲喧嘩、閃光燈直閃……一直以來,一些不文明的參觀行為不僅影響了游客的參觀體驗,也增加了故宮的日常運維工作的難度。 6月15日,故宮博物院發布《故宮博物院參觀須知》及《故宮博物院禁止攜帶物品目錄》,對這些不文明參觀行為說“不”。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