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藝起評:《胡同》熱播,打開京味劇新思路
一座恢宏的城,一個鵝毛大雪天,鏡頭一下就切進了老北京的胡同裡弄,一場祖孫三代女性接力,扎根基層奉獻群眾的故事就此徐徐展開。 9月25日起,年代劇《胡同》在央視八套播出,並在網絡平台同步播出,持續引發熱議。
《胡同》分為三個時代篇章,選取三個代表性的年代:50年代、80年代和21世紀的今天,講述了一家三代三位女性從居委會的開創、發展到發揚,始終秉持為人民服務之初心的故事。在她們身后,是滿載人間煙火氣的老北京胡同,是胡同裡形形色色的群像百態,小人物生活史連綴起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社會變遷史。
90后當紅小花挑京味兒年代劇大梁,演員排兵布陣上的別出心裁成為《胡同》一大創新。以往類似《大宅門》等高口碑京味兒年代劇中,挑大梁的主演往往是何冰、陳寶國這樣的老戲骨,人物一亮相就京味兒十足,氣質扮相與年代劇嚴絲合縫。《胡同》中,三代居委會主任的飾演者分別是趙露思、蔡文靜、關曉彤,人氣明星自帶流量,表演生動有活力,為新劇賺足眼球。不少觀眾反應,劇中年輕演員對角色的把握,舉手投足間表現出的京范兒京韻,可圈可點,打破了人們對偶像派的刻板印象。例如趙露思演繹的田棗,大大咧咧、虎裡虎氣,頗有幾分北京大妞樣兒。
人氣演員之外,《胡同》還吸引了吳剛、唐曾、劉歡、劉佳、巫剛、陳瑾、錢波、吳彥姝等十余位演技派加盟。大把的戲骨戲不在多,幾個眼神幾個動作,就把篤定機智的公安局局長、落難的貝勒、生不逢時的戲子、普通的鄰家大叔……個個演得惟妙惟肖。三教九流、百人百態,增加了京味兒年代群像劇的厚度和廣度。
以“胡同”為題隱伏暗線,記述北京味兒、北京氣韻的延續與變遷,是《胡同》的另一有益嘗試。“大胡同三千六,小的多如牛毛。”老北京的生活與胡同的聯系千絲萬縷,以至有人稱北京的古都文化為“胡同文化”或“四合院文化”。《胡同》沒有大人物在時代大潮中的翻江倒海,要說的就是這北京城裡的柴米油鹽、凡人歲月,以胡同為中心敘事十分討巧。老師傅一秒捏出幾個餛飩,炸油條往鍋裡這麼一滾,配上一聲氣息綿長的京腔吆喝,老北京的氣息就順著煙火氣升騰起來,飄散四方、穿越時空。
京味兒年代劇,不管講哪個年代的故事,都要讓觀眾從中看到美好的人,感受到美好的情,最終用北京的市井文化反映時代面貌。從這方面講,《胡同》裡有濃濃的京味文化,在角色設置、故事情節和演繹風格上拍出了一定新意,讓我們看到了京味現代題材電視劇的另一種精彩。
當然客觀地講,觀眾對《胡同》的服化道演技也不乏質疑。例如,1949年的北平,可能很多人還吃不飽,身為孤兒的田棗帶著一群窮苦人家的孩子艱難討生活,卻面皮白淨、衣服整潔,包括“扭頭瞪眼”式的表演,讓人感覺偶像劇的套路還沒完全放下。另有人指出,該劇的背景,比如開頭出現的前門樓子等素材不真實,與年代不符。我們可以理解,藝術真實不必與歷史真實一一對應,但年代劇想要真正扎根人心,恐怕還是離不開那股真實歲月的味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