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衛國平”替代了“安欣”,“高啟強”變成了“聶寶華”,“高啟蘭”變成了“聶小雨”,《他是誰》從《狂飆》中接續熱度,成為最近又一部受歡迎的力作。兩部劇中,張譯都展現了人民警察的初心擔當,將人民警察那種愛崗敬業、面臨各種誘惑與模糊邊界之際恪守初心的狀態演繹了出來。
這是一部無法用明星效應、制作成本進行背書的電影,卻同樣能夠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近日,這部小成本公路題材影片《撥浪鼓咚咚響》走進了大眾的視野。
近幾年,改革開放題材影視劇可謂佳作頻出,《雞毛飛上天》《大江大河》《山海情》《風吹半夏》等都是個中代表。此類劇目,常常以艱難的創業故事演繹著開拓創新、勇於擔當的改革開放精神。
兔年春節檔,#電影深海#上映13天總票房突破5.88億元,創下了中國原創動畫電影的票房新紀錄。可謂是,繼現象級作品《大聖歸來》之后,《深海》無疑成為國漫電影史上的又一扛鼎之作。
作為一部雜揉了懸疑片、動作片等類型的諜戰片,《無名》的主要敘事時間長達八年(1937年-1945年),地理空間跨越上海、廣州、香港,人物身份錯綜復雜。以汪偽政權情報部門為舞台,各路人馬為情報進行著看不見硝煙的暗戰。
《流浪地球》系列作為近些年來中國科幻現象級大片,受到廣泛關注。如果說《流浪地球1》標志著中國重工業科幻的起跳點,那麼《流浪地球2》則代表目前中國重工業電影奇觀制作水平,甚至媲美好萊塢大片。
近期,掃黑題材電視劇《狂飆》大熱。該劇以刑警安欣與黑惡勢力高啟強的正邪較量為主線,聚焦“京海市”的掃黑除惡斗爭,是一部兼具廣度、深度與力度的現實主義作品。
一檔沒有帥哥美女,沒有戲劇沖突,沒有任務挑戰,隻有幾個大叔在島嶼書屋談天說地的外景紀實類讀書節目《我在島嶼讀書》11月在江蘇衛視開播, 余華、蘇童、西川等十余位寫書人、出書人、愛書人在節目中陸續出場,共同生活,一起讀書寫作。節目受到許多觀眾的喜愛,現播出臨近尾聲,豆瓣評分已達9.1分。
家庭懸疑劇《回來的女兒》於近日收官,該劇以標准的懸疑劇配置調動了觀眾的神經,引發了網友持續熱議。 作為懸疑劇,《回來的女兒》以細節上的精准把控和無處不在的舞台感先聲奪人。
“一部治黃史,半部中國史”。黃河水患威脅著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天下長河》於2022年11月11日在湖南衛視和芒果TV同時播出。該劇首播就拿下衛視收視第一,緊接著一路長虹,流量與口碑雙豐收,打破了多年來至巔峰跌落、沉寂已久的歷史劇僵局,也許正因如此,該劇被許多觀眾譽為古裝歷史傳奇劇的“回潮”之作。
11月27日,電視劇《風吹半夏》在網絡平台播出,該劇講述了九十年代鋼鐵民營企業家在時代的浪潮中圓夢人生理想、實現自我價值的故事,展現了我國民營企業在改革開放中如何發展的歷程。該劇受到觀眾好評,目前豆瓣評分8.4。
古裝輕喜愛情劇《卿卿日常》於11月10日在網絡平台播出。 《卿卿日常》雖為古裝劇,但是有網友調侃更像是一場現代劇的“cosplay”版。
近日,醫療懸疑劇《促醒者》迎來收官,這部電視劇以第九醫院神經內科主任丁學坤的意外離世為開端,講述了其遠在瑞典留學的精英西醫兒子丁遠志與多年在外的中醫學徒韓西林回到九院,共同調查死因真相的故事。因為本劇結合醫療與懸疑雙重內核受到了觀眾的極大關注。
近日,一檔以探尋非遺項目為脈絡、用多元藝術形式展現非遺技藝的綜藝節目《藝覽吾“遺”》在央視熱播,節目以真人秀的方式,讓李佳明、張宇等非遺尋訪人實地探尋體驗非遺項目,充分展現非遺項目的豐富和魅力。在節目中呈現出長白山滿族撕紙、長白山採參習俗、朝鮮族傳統米糕制作技藝等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給觀眾展現了一副清晰的民族文化圖景。
“採金為絲,妙手編結,嵌玉綴翠,是為一絕。”何為絕,是萬歷皇帝金絲翼善冠帽上518根直徑為0.2毫米的細金絲編織、是方寸之間8400片龍鱗的栩栩如生,而古人如何做出如此細絲至今都不曾破解,這就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被譽為“燕京八絕”之首的花絲鑲嵌制作技藝。
2月5日元宵節晚8點,XSO西安交響樂團聯合抖音平台直播《長·安——唐詩交響吟誦音樂會》,吸引了2300萬人次在線欣賞。 整場演出以交響樂襯托唐詩吟誦,用唐詩的意境將交響樂立體化,實現文學和音樂的雙重之美。
2022年,對演藝行業和所有行業從業者來說是不尋常的年份。面對反復延宕的新冠感染疫情對劇場院團帶來的沖擊,眾多文藝單位進行了多層次、多業態的新探索,為行業提質增效、轉型發展積蓄著篤定前行的力量。
2022年即將落幕,回顧今年網絡劇市場,佳作頻出、驚喜不斷。從1月循環“引爆”熱搜的《開端》到今年下半年熱度 “黑馬”《卿卿日常》,多個題材類型表現亮眼,更有一批台網雙播的劇如《大山的女兒》《天下長河》《風吹半夏》等,熱度不俗,豆瓣評分均過8分。
回首 2022,文化領域有哪些令你印象深刻的事?有人或許會說前不久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申遺成功,茶文化續寫新時代中國非遺故事﹔有人或許會說《隻此青綠》《唐宮夜宴》等優秀作品廣受好評,讓歷史文化與廣大觀眾“撞了個滿懷”﹔有人或許會說北京冬奧盛會從會徽、吉祥物的形象到場館、服裝的設計,滿含中華傳統文化之美,“文化味兒”托舉“冬奧范兒”……重大事件不斷,熱門話題出圈,這一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被充分挖掘,文化創新創造不斷涌現、活力滿滿。 燦若繁星的文化事件和現象,折射出我國文化事業的高質量發展。
“一定要好好傳承茶文化!”北京時間11月29日晚,我國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通過評審,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一時間相關話題引起熱議。
《小蝌蚪找媽媽》《大鬧天宮》《西游記》《舒克和貝塔》……這些“童年經典”你肯定不陌生。它們凝聚了老一輩動畫人的匠心,也蘊含著歷史和文化的力量。
輕點鼠標打開水墨風的一線一中軸地圖,跟著飛舞的雨燕翻動歷史演變、區域選址等書簽,點選按鈕展開皇家宮苑、市井民俗等多彩畫卷……近日,北京中軸線官網試運行上線。在這裡,市民和網友有了“一屏一景觀、一步一洞天”的網絡游覽中軸線新體驗,也意味著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開啟數字新篇章。
“不到長城非好漢”。去長城來一趟“說走就走的旅行“,是億萬游客的長久願望。
金秋九月歲稔年豐,蟹肥菊黃﹔神州大地田疇似錦,沃野生金。今年的9月23日是秋分日,也是第五個中國農民豐收節。
物質筑基,文化鑄魂。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當我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實現精神富有與實現物質富足具有同等重要意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與促進物的全面豐富都必須高度重視起來。
核心價值觀是文化最深層的內核。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就“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了專門論述,進一步突顯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於文化建設,進而關乎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全局的重大意義。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隻有植根本國、本民族歷史文化沃土,馬克思主義真理之樹才能根深葉茂。
網絡時代信息如海,傳播如風。一旦謠言叢生、真假難辨,就有可能污染網絡環境、荼毒網絡生態。
建設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非遺特色村鎮,創新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長效機制,創新農村公益電影發行放映管理機制和模式……近日,中辦國辦印發的《“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為實現鄉村文化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指引,也推動了鄉村文化與鄉村經濟的融合發展。 我國鄉村文化源遠流長,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文化資源與精神動力。
鄉村文化振興是實施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目標。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前不久印發的《“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圍繞促進鄉村文化振興作出了重要部署,強調充分發揮文化傳承功能,全面推進鄉村文化振興,推動鄉村成為文明和諧、物心俱豐、美麗宜居的空間。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