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大禮包”來襲,幸福生活跑出加速度。 擴大高中階段教育學位供給,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推動建設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的“好房子”,統籌建立農村防止返貧致貧機制和低收入人口、欠發達地區分層分類幫扶制度,強化隨遷子女義務教育保障,堅決糾正各類就業歧視,優化藥品集採政策……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不僅在政策取向上提出“強化宏觀政策民生導向”,而且在工作任務上部署一系列重磅舉措,透出濃濃的民生暖意。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並將“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3%左右,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列入今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這傳遞出一個明確的導向,我國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的決心堅定不移,要持續優化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向縱深推進。
從年初DeepSeek在全球人工智能領域脫穎而出,到蛇年春晚舞台上宇樹機器人大秀舞姿,今天,新質生產力正在全面改造我們的生產方式和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也深刻改變中國經濟社會發展。 推動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安全健康發展,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來產業……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科技創新再次成為重要關鍵詞,“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被列為今年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
什麼是“投資於人”?宏觀政策怎樣更好服務於民生?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強化宏觀政策民生導向”。3月6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舉行經濟主題記者會,相關部門負責人就發展改革、財政預算、商務、金融証券等問題回答記者提問。
“十四五”規劃收官,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將“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擺在政府工作任務第一條。以“組合拳”打通消費堵點、激活民生潛力,既讓百姓的“錢袋子”鼓起來,也讓消費的“車輪子”轉起來。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將2025年經濟增長預期目標定為5%左右。這一數字,既綜合了國內外形勢和各方面因素,也體現了經濟增長潛力和有利條件支撐,更突出了迎難而上、奮發有為的鮮明工作導向。
人形機器人在央視春晚舞台上大秀秧歌舞轉手絹,具有個性化、靈活性互動的DeepSeek持續引發網友熱議……“杭州六小龍”驚艷了世人,讓更多人的目光再次投向了中國民營企業。當下,我國民營企業數量佔企業總量的92%以上﹔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中,民營企業佔比也擴大至92%以上。
好的環境,能夠讓中小企業生根發芽,茁壯成長。為中小企業提供良好的服務,能幫助它們更好地抵抗風雨,發展壯大。
春節剛過,河南鄭州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經開片區,車來車往,繁忙有序。中鐵聯集鄭州中心站內,上千個集裝箱整齊堆放,六台龍門吊緊張作業。
“你隻需要把屋面提供出來,由我們公司出資金投資建設光伏、風電和儲能分布式電站,源網荷儲一體化,為企業生產提供綠色電力能源,至少幫你節約30-40%左右的電費。” 沒出正月,西向新能源(成都)有限公司和廣安杰瑞節能材料有限責任公司,已經開始洽談合作。
近一段時間,我國新能源車企動作頻頻。小鵬汽車和大眾汽車集團簽訂電子電氣架構技術戰略合作聯合開發協議,將全力開發行業領先的電子電氣架構﹔蔚來宣布全球首顆車規5納米高性能智駕芯片流片成功……新能源車企闊步邁向智能化下半場,引發了市場和輿論的雙重關注。
前往新中國第一台航空發動機、第一台電力機車誕生地探秘,目睹昔日煉鋼高爐與今日滑雪大跳台精妙融合,去奶業制造基地發現“從一棵草到一杯奶”的神奇轉化……近年來,越來越多工業園區或工業遺跡被開發為旅游景點,工業旅游以其獨特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游客。 如果說文化是旅游的靈魂,那麼具有深厚歷史與人文積澱的工業園區,則是獨特的記憶載體和旅游資源。
去新疆阿勒泰開啟草原避暑之旅,前往“冰城”哈爾濱參加消夏啤酒節,到“天府之國”四川感受“安逸一夏”,赴陝西延安、重慶等紅色旅游景區緬懷革命先烈……暑期到來,許多人選擇出行觀光,領略祖國壯美山河,感受人文歷史精粹。各地也推出豐富多彩的文旅活動,努力提高服務質量,積極提升旅游體驗,迎接八方來客。
國家郵政局監測數據顯示,截至6月30日,今年上半年我國快遞業務量突破800億件,比2023年提前59天。 快遞業務量是觀察中國經濟運行動向的重要實物量指標之一。
人工智能近年來正處於發展“風口”,牽動了千行百業的關注。今年“6·18”大促,不少平台也乘著人工智能熱點的東風,嘗試推出數字人主播。
日前,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下稱“人社部”)發布公示,擬增加包括網絡主播在內的19個新職業,涵蓋了如直播招聘師、生活服務體驗員等29個新工種。本次公示中,“數字職業”約佔一半。
“租車公司以高薪職位誘導求職者高價租車”“入職網約車公司被強制要求租車”“應聘網約車司機被貸款買車”……據工人日報等媒體報道,當前,一些廣告打著“高薪”招聘的名義,讓網約車司機去聚合平台跑車。然而,相關汽車租賃公司看似拋出的是餡餅,實際上挖的是陷阱,一步步誘使應聘者入坑。
端午假期將至,文旅市場再次被點燃熱情。賽龍舟、包粽子、挂艾草、賞古樂……今年端午節恰逢“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各地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場景不斷推陳出新,微度假、避暑和民俗體驗主題相結合,熱氣騰騰的“端午經濟”成為消費活力升級的縮影。
節近端午,正是出游好時節。多家旅游平台數據顯示,延續五一火熱態勢,今年端午游需求高漲。
端午假期將至,旅游熱潮再起。根據相關平台數據顯示,截至6月1日,端午假期文旅預訂單量同比增長接近70%。
“五一”假期是一扇窗口,折射中國假日經濟的不斷發展變化。挖掘假日經濟的內涵和外延,是提升消費質量、拉動經濟增長的“關鍵一招”,優化消費環境又是提振假日經濟的關鍵所在。
5月1日至31日,30余部劇目、超百場演出邀觀眾走進北京的劇場,共同感受演藝之都的魅力﹔“五一”期間,天津市河西區將圍繞“觀文博、賞藝術、逛市集、購好物”,推出十大品牌項目、共計百余場商旅文體系列活動﹔湖南省株洲市將舉辦包括2024株洲馬拉鬆、“制造名城煙花秀”、第二屆醴陵炒粉節、全國街頭達人秀株洲巡演等活動……隨著五一假期臨近,全國各地紛紛組織推出各種文化產品,豐富百姓假日生活,引領假期文化消費熱潮。 質量上乘、豐富多彩的文化產品,可以充實頭腦,陶冶情操,滌蕩心靈,給人以精神上的絕佳享受。
“五一”長假在即,多家在線旅游平台數據顯示,今年“五一”假期旅游預訂較2023年同比增長60%,市場熱度在去年高位基礎上穩中有增,特別是國內中長線旅游和出境游預訂量增幅明顯。 相較於清明假期,“五一”假期時間更長,氣候宜人舒適,也是傳統的出行高峰。
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4.7%,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85.5%……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宏觀經濟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我國消費市場恢復良好。 消費既是國民經濟循環的終點也是新的起點,消費市場保持健康平穩發展,對我國宏觀經濟進一步延續回穩向好態勢具有重要意義。
近段時間,關於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政策引起社會關注,為消費市場和生產企業帶來重大利好。據預測,以汽車、家電為代表的更新換代將創造萬億元規模的市場空間。
巴黎奧運會開幕在即,浙江義烏“爆單”了。據義烏海關統計,今年1-2月份,義烏對法國的出口額達5.4億元,同比增長42%,其中體育用品的出口,同比增長了70.5%。
近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公布,自2024年7月1日起施行。《條例》共7章53條,主要包括細化和補充經營者義務相關規定、完善網絡消費相關規定、強化預付式消費經營者義務、規范消費索賠行為、明確政府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職責等內容。
美容卡、理發卡、健身卡、洗車卡……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辦過預付卡,有過預付式消費經歷。隨著預付式消費的普及,其造成的消費糾紛也成了“老大難”問題,是當前消費維權的痛點和難點。
“俗話說,精打細算才能油鹽不斷。黨政機關少花一分錢,民生事業就可以多安排一分錢。
近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對推動消費品以舊換新作出詳細部署,並指出,對消費品以舊換新,要堅持中央財政和地方政府聯動,統籌支持全鏈條各環節,更多惠及消費者。這些部署意味著今年促消費政策在重點領域提前發力,將推動打通以舊換新的難點堵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