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進博時間。 秉承“新時代,共享未來”主題,第七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目前正在上海舉辦。
“我國是電器電子產品生產和消費使用大國,每年都有大量廢棄的電器電子產品,如果對其回收處理不當泄露到環境中,不僅將嚴重污染環境,而且造成資源浪費。”近日,在生態環境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有關負責人表示,將繼續支持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活動,有效防范環境污染風險,促進資源回收利用,同時加大監管力度,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
“燈塔工廠”被譽為“世界上最先進的工廠”。隨著我國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的深入實施,今年以來又有13家中國企業新入選全球“燈塔工廠”。
當今社會,隨著金融市場和信貸體系的不斷發展,一種新型的“職業”悄然興起,他們被稱為“職業背債人”。近日,有媒體揭露“職業背債人”正呈現出產業化發展趨勢,其背后甚至已經形成了一條黑色產業鏈。
企業是國民經濟的基本細胞,是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泉。在10月14日舉行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市場監管總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市場監管總局、工業和信息化部、司法部、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等四部門,將推出系列助企幫扶政策措施,精准扶持不同經營主體發展,著力解決小微經營主體在生產經營中面臨的實際困難,提高小微企業的融資可得性和便利性。
9月23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舉行專題新聞發布會,介紹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總體進展成效。據悉,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兩新”工作逐步取得明顯成效,有效調動經營主體更新各類設備的積極性,拉動了投資增長,釋放了消費潛力,促進了產業發展,提升了民生福祉,支撐了綠色轉型。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全文發布《外商投資准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24年版)》,全面取消了制造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措施,至此中國對外資准入限制措施由31條壓減至29條,制造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措施實現“清零”。新版負面清單充分彰顯了中國擴大國際合作的積極意願和支持經濟全球化的鮮明態度。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運行回升向好,進出口的良好表現更是為我國經濟提供堅實基礎。 日前,海關總署發布了我國外貿進出口的最新情況。
華燈初上,琳琅滿目的商品、香氣扑鼻的美食、新鮮奇趣的表演……隨著各式各樣的攤位有序開張,升騰起夜經濟的濃濃煙火氣,點亮一座座“不夜城”,撬動夏日消費的新潛能。 夜經濟是城市商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產業關聯度高、影響帶動面廣,不僅能夠滿足消費者的消費需求,也折射出城市經濟增長與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願望同向而行的發展成效。
據海關統計,前7個月,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4.83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2%。其中,出口14.26萬億元,增長6.7%﹔進口10.57萬億元,增長5.4%。
2023年,我國汽車產銷量首次均邁上3000萬輛台階,躍升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國。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銷量佔全球比重超過60%,連續9年位居世界第一。
新能源汽車是全球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綠色發展的主要方向,也是我國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選擇。得益於國家前瞻性布局與產業同仁的集體努力精進,十余年來,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高速發展,持續進步。
2009年,中國汽車年產銷量首次雙雙突破千萬輛,15年后的今天,中國新能源車年產銷量有望突破千萬。 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日新月異,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產業鏈長、關聯度高、帶動性強,同時還是落實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主體。
近些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步。回溯2020年,市場預測新能源汽車在中國新車銷售中的佔比將在2025年達到25%。
科技創新驅動產業變革、重塑生產方式,是新能源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要素。特斯拉始終堅持科技創新並與行業共享創新成果,與中國乃至全球行業伙伴一同成長,共促世界向可持續能源的轉變。
2023年,中國汽車產業產銷量創歷史新高。十余年間,中國品牌發展迅速,背后的產業基礎逐步壯大,由奮力追趕、並駕齊驅、彎道超車,到今天的“全球車企看中國,發展機遇在中國”。
今年一季度,國民經濟延續回升向好態勢,特別是工業經濟保持較快增長,總體實現良好開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1%,較去年提高1.5個百分點,工業經濟的一些可喜變化給我國經濟發展增添了底氣。
圍繞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以及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等,新增發布農業農村領域相關國家標准169項﹔發布《餐飲業反食品浪費管理通則》等一系列國家標准﹔在嬰童用品、家用電器、化妝品等重點消費品領域制定國家標准241項……不久前,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准委)發布《中國標准化發展年度報告(2023年)》,彰顯了我國標准化工作的顯著成效。 標准是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的技術支撐。
市場監管總局近日發布的《關於2023年全國汽車和消費品召回情況的通告》顯示,2023年,我國共實施汽車召回214次,涉及車輛672.8萬輛。今年剛好是我國召回管理制度實施20周年,截至2023年底,我國已累計實施汽車召回2842次,涉及車輛達1.03億輛。
“春日經濟”持續攀升,牽動餐飲、購物、體育等服務消費穩步增長,為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注入新動能,這背后既有文旅市場供給端持續發力,更有文旅消費的爆發增長、轉型升級。 “春日經濟”火爆,既歸功於季節性需求的快速釋放,也受益於文旅供給的厚積薄發。
近段時間,關於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政策引起社會關注,為消費市場和生產企業帶來重大利好。據預測,以汽車、家電為代表的更新換代將創造萬億元規模的市場空間。
巴黎奧運會開幕在即,浙江義烏“爆單”了。據義烏海關統計,今年1-2月份,義烏對法國的出口額達5.4億元,同比增長42%,其中體育用品的出口,同比增長了70.5%。
近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公布,自2024年7月1日起施行。《條例》共7章53條,主要包括細化和補充經營者義務相關規定、完善網絡消費相關規定、強化預付式消費經營者義務、規范消費索賠行為、明確政府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職責等內容。
美容卡、理發卡、健身卡、洗車卡……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辦過預付卡,有過預付式消費經歷。隨著預付式消費的普及,其造成的消費糾紛也成了“老大難”問題,是當前消費維權的痛點和難點。
“俗話說,精打細算才能油鹽不斷。黨政機關少花一分錢,民生事業就可以多安排一分錢。
近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對推動消費品以舊換新作出詳細部署,並指出,對消費品以舊換新,要堅持中央財政和地方政府聯動,統籌支持全鏈條各環節,更多惠及消費者。這些部署意味著今年促消費政策在重點領域提前發力,將推動打通以舊換新的難點堵點。
春節假期,自駕車出行成為眾多人中短途旅行的選擇,新能源車的身影也逐漸多了起來。今年,在補能設施優化升級的背景下,新能源車車主的體驗明顯改善,但高峰時期和極端天氣情況下仍存在供不應求、效率較低等情況。
北京廟會人流如織,地壇、龍潭兩大廟會整體客流分別達到近百萬和六十萬人次﹔春節假期上海共接待游客1675.95萬人次﹔海南離島免稅購物人數29.77萬人次,人均消費8358元…… 龍年春節,假期時間更加充裕。抓住假日機會,各地發揮地方特色,讓千姿百態的地方優勢與假日旅游消費相融合,同時有針對性地提升各相關領域的服務質量。
“買到回家車票了嗎?”這幾天,不少人見面問候的一句話,道出了游子歸鄉的熱切。從居住所在地到家鄉,一張張車票代表了新春的召喚。
杭昌高鐵全線貫通運營,浙皖贛三省眾多名城、名鎮、名湖、名山串成黃金高鐵旅游線﹔成自宜高鐵通車,成都都市圈與川南城市群得以快速連接……截至2023年底,我國高鐵營業裡程達到4.5萬公裡,《中長期鐵路網規劃》提出的“八縱八橫”高速鐵路主通道已建成投產約80%。 中國高鐵發展之快、質量之高令世人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