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聚焦2013兩會系列評論之十

人民網評:用法治力量推動實現“中國夢”

嚴力

2013年03月07日08:57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手機看新聞

 “政府花的每一筆錢都要納入監督,這是落實依法治國方略的重要舉措”、“用法治思維和法治的方式反對腐敗”、“加強環境保護的立法”、“治理香港嚴格按基本法辦事”……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首場新聞發布會上,人代會首位女發言人傅瑩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談得最多的是法治。

回顧十一屆全國人大的五年任期,最大的一個亮點也在法治建設。通過科學立法、民主立法,與經濟社會發展同步,與社會民意共鳴,一部又一部法律精品不斷問世。由此帶來的一個重大變化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國家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的各個方面實現有法可依。到2012年底,我國制定憲法和現行有效法律243件,行政法規721件,地方性法規9000多件。

與宏觀數據相對應的,是老百姓對法治生活前所未有的強烈感受。由於人大立法一直在努力追求與民生相融合,法律不再是一條條枯燥的條文,而是“為民所用”的保護傘。從規范勞動關系、為保護勞動者權益撐起“保護傘”的勞動合同法,到為億萬中國百姓編織起“安全防護網”的社會保險法,從保護全民健康的食品安全法,到對殘疾人保障法、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進行全面修改等,無不彰顯了立法以人為本、立法為民的精神實質,也使老百姓享受到了實實在在的法治紅利。

在法治建設方面,人們最熟悉的是這麼四句話: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中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國家和社會生活總體上實現了“有法可依”,這標志著法治建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一方面,立法還需加強,法律體系還需進一步完善。在改革攻堅時期,一些老問題尚未破解,不少新問題又涌現出來,治本之策,常常在於法治。比如,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首場新聞發布會上,發言人傅瑩談到環境立法問題時,既指出我們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法律已有30多部,也坦陳目前的法律主要是從單向資源利用、從保護和管理的角度出發進行規范,距離從生態系統的角度進行規范還是有差距。這說明,環境立法還有改進余地,也大有可為。這正如習近平同志指出的,實踐是法律的基礎,法律要隨著實踐發展而發展。

另一方面,在“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中實現依法辦事,顯得更加重要。古希臘思想家亞裡士多德有一段關於法治的名言——法治應包含兩重意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因此,衡量一個社會的法治水平,不僅要看立法的數量和法律制度的健全程度,更要看法律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和分量,以及在現實生活中的實施狀況。

從代表的建言獻策、討論審議中,無論是食品安全還是環境保護,無論是反腐倡廉還是道德建設,普遍表達了加大執法力度、提升違法成本、維護法律權威的強烈願望,也提出了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解決問題的正確方式。比如,不少代表就建議,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網絡反腐也需要制度來規范,網絡反腐絕不能止於“晒艷照、亮房產”,必須成為制度反腐的有益、有效的組成部分。

改革開放多年來的法治實踐說明,隻有在全社會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引導全體人民遵守法律、有問題依靠法律來解決,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就能不斷開創依法治國新局面。有法治力量的給力推動,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就會更好地實現,我們每一個人的幸福也會有更堅實的保障。

人民網評:以深化社保改革回應民生期待

人民網評:從兩會調查中聆聽百姓對“公平正義”的期待

人民網評:真實傳民意,依法履職權

人民網評:轉會風,全國兩會理當作好表率

人民網評:直面問題,政協委員積極履職助力“中國夢”

人民網評:順應“環境關切”,用“法治思維”驅散霧霾

人民網評:政府工作報告裡書寫著壯麗“中國夢”

人民網評:教育投入佔GDP4%,振奮中有期許

人民網評:讓承諾落地,讓行動有力,讓民眾信心“可持續”

分享到:
(責編:王倩、張玉珂)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