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網絡視聽協會發布通報稱,因網絡微短劇《老師不要跑》存在劇情低俗,台詞、畫面、情節涉及嚴重軟色情等違規情況,已經對其全網下線,並對多個平台上該劇的片段等素材進行了查刪,播出該劇的多個小程序也已下架。下線、查刪、下架,一套組合拳再次引發對於網絡微短劇的關注和討論。
今年春節假期,一批質量上乘的國產電影持續推動了電影市場的火熱。其中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是,票房榜單前四中現實主義題材電影有三部——《熱辣滾燙》《飛馳人生2》《第二十條》就為春節假期票房貢獻了超過一半的票房,為春節的年味增添了不一樣的滋味。
作為一年中最為重要的電影檔期之一——春節檔,2024年再創新高,總票房突破80.16億元,觀影人次為1.63億,均創造了中國電影史春節檔票房新的紀錄。在排片的8部影片中,4部影片贏得滿堂彩,4部影片撤檔,雖然其中不乏質量上乘之作,但是票房差強人意。
8天,超80億!2024春節檔迎來開門紅,交出紅火答卷。不僅檔期總票房超過2021年78.42億的歷史紀錄,總觀影人次1.63億、總場次393.7萬場,也雙雙刷新歷史最好成績,創下中國影史同檔期新高。
連日來,電影《花千骨》持續引發網友討論。一方面,電影上映10天,票房剛剛突破600萬大關,遠低於上映前1700萬至4000萬的預測﹔另一方面,電影口碑、評分慘淡,甚至被央視電影頻道評為“開年第一爛”。
“大江大河系列最終篇,不枉我等了三年”“三部大江大河見証了宋運輝的成長、成熟,也陪我度過了人生中很重要的六七年,真正是歲月如歌”“生活不如意的時候可以看看大江大河汲取力量”……劇中三個月,劇外已三年,“大江大河”系列再次更新,依然圈粉。 在個性鮮明的刻畫裡,照見人性。
近期,東方衛視《極限挑戰寶藏行·和美鄉村季》正在熱播,作為一檔公益文旅戶外真人秀,綜藝之表背后是鄉村之核。這一季節目將目光從三區三州、國家公園轉到和美鄉村,從雲南邊境佤族的奇麗世界到依山傍水的湖北襄陽谷城縣,觀眾隨著鏡頭體驗草木間的煙火氣和鄉野裡的慢生活,也在熱情淳朴的風土人情和蒸蒸日上的鄉土產業中感受鄉村振興的時代脈搏。
近期熱播的王家衛執導的第一部電視劇《繁花》,以其極具風格的形式與跨界特色引起廣泛關注與討論。一個香港電影導演執導一部反映上海九十年代上海灘的電視劇,本身頗似香港文化界前輩黃霑在未去過黃浦江便為《上海灘》寫下“浪奔浪流,萬裡濤濤江水永不休……”的名場面。
2023年是中國電影強勁復蘇的一年。回顧過去的一年,中國電影市場佔據了全球電影總票房的約28%﹔全球票房前30位的電影中,《滿江紅》和《長安三萬裡》等7部中國電影位列其中。
一部描寫高三生活的電視劇《鳴龍少年》在央視八套和網絡平台同時上線。作為一部現實題材作品,該劇以寫實的手法描繪高考故事,呈現出師生關系、原生家庭、青春成長等多重看點。
最近上映的電影《三大隊》,從哪個角度都可以說是一部“強話題”的影片。劇本走向不套路,全員演技在線,且與現實社會千絲萬縷的牽連,一經上映便引發觀眾討論,獲得了不俗的票房。
“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隨著生態文明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人們的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不斷增強,“回收利用”“節能減排”等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越來越成為社會風尚。
2023年,可謂是國產醫療劇集中呈現的一年,無論數量、質量都有明顯提升。以現實主義為基礎的創作原則,全景式反映中國醫生職業與生活,對於調節社會矛盾、溝通醫患關系、促進相互理解具有一定的現實引導意義。
上映8天后,電影《無價之寶》票房突破1億,成為今年第57部破億的電影。電影故事線並不復雜,但其中關於親情、友情的深刻探討十分動人,引發很多討論,有網友總結道:“生命的最大意義不一定是內省,也可能是跟另外生命的相遇。
據國家電影專資辦初步數據統計顯示,截至2023年11月13日,中國電影2023年度票房突破500億元,用時317天。中國電影市場今年取得的這一亮眼成績,值得行業歡欣,也再次彰顯了中國電影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
近日,以“光影互鑒·同道相益”為主題的第十四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以下稱“北影節”)開幕。圍繞“北影節”展開的“天壇獎”評獎活動、北京展映、主題論壇、大學生電影節等活動每年都備受關注。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繼承發揚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是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必由之路。
日月其邁,時盛歲新。據國家電影局,2023年我國電影總票房為549.15億元,城市院線觀影人次為12.99億。
2023年是我國電影全面復蘇、活力迸發的一年,其中青年創作群體的表現尤為亮眼。據統計,2023年國產影片斬獲的460.05億元票房中,80后、90后導演貢獻過半。
近日,名作尋跡體驗類真人秀節目《萬卷風雅集》即將迎來收官,該節目以《蘭亭集序》《垂虹別意圖卷》等眾多經典名作為線索,邀請數位藝人體驗國風生活,將中國傳統文化精髓通過節目分享給觀眾。節目以“小切口”進入的方式,尋找與年輕人有共鳴的內容,以小見大、清晰地展示中國傳統文化脈絡,贏得了廣泛的好評。
城市是一個民族文化和情感記憶的載體,歷史文化和文化遺產則是城市魅力的關鍵,也是一座城市的核心競爭力。 6月10日是2023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中國考古學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等主辦的文旅深度融合背景下的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論壇在杭州召開,與會嘉賓對於城市的現代化進程中如何既融入現代元素,又充分保護文化遺產,延續城市歷史命脈,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永樂大典》“湖”字冊、元刻本《西夏文大藏經扉畫》、元至順二年(1331)刻本《永類鈐方》及樣式雷圖檔、黃河輿圖和金石拓本……近日,眾多完成修復的珍貴古籍,在國家圖書館與公眾見面,引發關注與熱議。 惟殷先人,有冊有典。
在這春意盎然的時節裡,一部描繪生機與希望的電視劇《青春之城》映入了觀眾的視野。這部當代題材的電視劇以我國經濟特區深圳的發展為原型,通過一眾為了夢想敢於奮斗人物形象的塑造,輕盈明快且生動地展現出了“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干”的特區精神。
“採金為絲,妙手編結,嵌玉綴翠,是為一絕。”何為絕,是萬歷皇帝金絲翼善冠帽上518根直徑為0.2毫米的細金絲編織、是方寸之間8400片龍鱗的栩栩如生,而古人如何做出如此細絲至今都不曾破解,這就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被譽為“燕京八絕”之首的花絲鑲嵌制作技藝。
2月5日元宵節晚8點,XSO西安交響樂團聯合抖音平台直播《長·安——唐詩交響吟誦音樂會》,吸引了2300萬人次在線欣賞。 整場演出以交響樂襯托唐詩吟誦,用唐詩的意境將交響樂立體化,實現文學和音樂的雙重之美。
近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印發實施《進一步豐富電視大屏內容 促進廣電視聽內容供給的若干舉措》(以下簡稱《若干舉措》),被業內視為突破之舉。《若干舉措》涉及劇集長度、季播間隔、審查效率、網台聯動、內容引進等關鍵環節,旨在全面推動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精品創作傳播。
微短劇江湖,迎來健康繁榮發展新契機。近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網絡微短劇管理 實施創作提升計劃有關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甄嬛傳》變身“槍戰片”,貴妃舉槍掃射﹔《紅樓夢》改成“武打戲”,林妹妹“倒拔垂楊柳”﹔《西游記》有了現代情節,孫悟空騎著摩托車揚長而去……一段時間以來,AI“魔改”短視頻風靡,有部分網友覺得幽默有趣,也有很多網友認為過於荒謬。 針對此類現象,廣電總局網絡視聽司出手整治,發布《管理提示(AI魔改)》(以下簡稱《提示》),指出“這些視頻為博流量,毫無邊界褻瀆經典IP,沖擊傳統文化認知,與原著精神內核相悖,且涉嫌構成侵權行為”。
微短劇火了,其中最不可或缺的角色是啥?答案是霸總。據媒體報道,在對2024年火爆市場的5000多部短劇劇名進行分析時,發現“總裁”一詞出現頻次最高,足足有216次,與之相關的“夫人”也出現了148次。
長時間佔用參觀通道和公共空間,“霸佔”最佳拍攝位置﹔粗暴拖拽露營車、三腳架等裝備,罔顧御花園等地精心維護的傳統油灰嵌石子路﹔在展廳內進行自媒體直播,大聲喧嘩、閃光燈直閃……一直以來,一些不文明的參觀行為不僅影響了游客的參觀體驗,也增加了故宮的日常運維工作的難度。 6月15日,故宮博物院發布《故宮博物院參觀須知》及《故宮博物院禁止攜帶物品目錄》,對這些不文明參觀行為說“不”。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