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藝起評:《一路前行》,公益之行引共鳴,感動之旅傳價值
“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隨著生態文明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人們的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不斷增強,“回收利用”“節能減排”等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越來越成為社會風尚。
《一路前行》作為一檔環保公益紀實節目,在記錄中國生態環境的現狀和問題的同時,也用“講述—感染—行動”三層遞進的方式詮釋著生態保護宣傳的“一站式”表達,引導觀眾關注環保問題,提高環保意識。
《一路前行》選擇以一種生活化的視角引入,用身邊故事拉近傳播上的距離,從而讓觀眾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生態保護的意義所在。例如環保行動者劉濤去超市進行生活塑料的觀察,發現如果切換成“環保”的視角,那麼,平日裡會帶來便捷的塑料包裝盒、塑料袋、塑料玩具等物品,都變成了生態保護上的負擔。環保行動者陳龍跟隨科研人員一起在上海生活區內觀察記錄貉的行為,發現這種人們以為隻有在動物園或者野外才能看到的動物,其實在居民區內就有著相當的數量。野生動物跟人類在城市共存的話題並不是鏡花水月,而是每天都在切實發生。用源自身邊的小視角,打開環保敘事的大視野,《一路前行》讓觀眾不自覺地走入到生態保護的語境中。
同時,《一路前行》所呈現出的伴隨式的紀錄特點也讓其更強烈地引發觀眾共情,不斷讓環保工作的重要性深入人心。在可可西裡無人區,環保行動者和鏡頭就如同觀眾的眼睛,帶領觀眾見証了這片廣袤大地的神聖與野性,也一路走進這裡發生過的故事。面對到訪的三位環保行動者,巡山員秋培扎西講述了自己的家人如何在這個崗位上與盜獵分子作斗爭的故事,影像資料裡關於藏鈴羊被剝皮的故事不禁讓人潸然淚下。同樣,在年保玉則雪山測量雪線時,觀眾跟著環保行動者胡歌與節目組一路攀爬,一起經歷突如其來的暴雨,一起面對懸崖峭壁進退維谷的困境……隨著整個過程的深入其中,觀眾也越來越能體會到環保工作者日復一日工作的艱辛。
生態保護工作不是空講大道理,終歸是要落於行動之上。在經過了觀念的傳達和情緒的引導之后,《一路前行》還用具體的體驗感,讓觀眾看到自己也能做出的努力。在可可西裡,三位環保行動者放棄了跟隨巡山隊員進入無人區腹地進行巡護,而是選擇在保護站做志願者,在109公路沿線撿拾垃圾,用最基礎但實際的志願行動,帶去幫助和改變。在昂賽,環保行動者體驗了當地牧民的日常生活,跟著他們一起晾晒牛糞、擠牛奶,去山上維護紅外攝像機等。在烏蘭布和沙漠,環保行動者更是見証了農業人、林業人、牧業人各自應對荒漠化的辦法,並跟隨一線工作者們了解生態有機種植、綠肥固氮、土壤改良、學習草方格固沙法,深入了解到了我國防沙、治沙的先進技術和荒漠化治理取得的巨大成就。一段段紀實呈現化解了不少我們生活中可能來自於想象所導致的誤解,《一路前行》也用具象化的行動表現出了普通人在環保行動中的可行性,更給觀眾帶去了改變的信心。
當然,為了真實紀錄,該節目在呈現節奏上有時略有緩慢之感,這或許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部分觀眾的收看體驗。此外,在互動性和趣味性上也應再多些考量。畢竟,讓觀眾被動地接受節目內容,無法真正參與到節目中去,觀眾的體驗感會受到影響,對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和緊迫感也會產生距離。由此也引發出,如何在滿足快樂、交流的需求之上探索更多的社會性意義,正成為各類節目共同面臨的行業答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