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改編自小說的網絡劇《膽小鬼》在網絡上平台播出。犯罪事件開場,校園故事引入,四個朋友,兩起案件,懸疑凶案時空交錯、明暗燈光交替轉換、文藝中蘊含著憂傷,回憶中隱藏著玄機,配合著電影級別的制作水准、緊湊的內容、嚴密的邏輯和演員們細膩的表演緊緊抓住了觀眾的心,獲得網友好評。
近日,國內首檔科幻漫談節目《不要回答》上線,節目以科幻為背景探討現實,以科技和人文為媒介想象未來,進而引領觀眾的反思和探討。 作為科幻作品,無論是書籍、電影或是電視劇,都有著對哲學的思考,思考科技與生活的關系,探索科幻與現實的聯系,進而引發人類對未來和科技帶來哪些改變的思考。
近段時間,網紅博主用瀕危大白鯊制作美食視頻引發關注,目前相關案件正在進一步辦理中。由此引發的關於美食類直播和短視頻的討論頗多,為博眼球無底線的博主和內容尤其受到詬病。
電視劇《天才基本法》近日在央視八套和網絡平台同步熱播。這部根據網絡作家長洱的同名小說改編,由沈嚴執導的劇集,講述了少女林朝夕(張子楓飾)經歷雙時空之旅,與父親林兆生(雷佳音飾)和初戀裴之(張新成飾)攜手,在數學領域重拾信心,為追尋真理與愛而拼盡全力的故事。
近期,網劇《張衛國的夏天》在網絡平台熱播,受到了不少觀眾的關注。黃磊、海清、劉奕君領銜演出,這部劇演員陣容堪稱豪華,劇集內容則是聚焦中年危機的現實題材,呈現出人到中年面臨的各種瑣碎現實和一地雞毛的無奈,把小人物、逗悶子、講段子、胡同文化等元素很恰當的融在一起,讓觀眾通過這部劇體會了生活的酸甜苦辣,經歷了中年的喜怒哀樂,抓住了觀眾的心。
科幻喜劇《獨行月球》7月29日在全國上映。影片講述了在一個保護地球的計劃中,不愛出風頭的“中間人”獨孤月被“總指揮”馬藍星意外落在月球,在經歷了一系列放飛自我、全球直播的社死名場面之后,獨孤月終於踏上了回家的路。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大學生求職就業總是牽動所有人的心。在這個畢業季,職場觀察真人秀《閃閃發光的你第二季》近日在江蘇衛視播出。
前不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福建萬安橋突發火災,擁有近千年歷史的國家級文物古跡被損毀。令人惋惜的同時,也再次為我們敲響警鐘:做好鄉村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至關重要,需要我們的智慧與行動。
縱觀近年來高票房大片,視聽震撼成了電影創作的重心,視覺奇觀與技術狂熱已經成了中國電影的普遍現象。 進入新世紀以來,全球化與本土文化的碰撞、好萊塢大片對中國電影市場的傾銷,使得中國電影在借鑒好萊塢模式與東方文化糅合的基礎上,產生了中國式的視覺奇觀電影。
“愛電影,愛生活。”時值暑期檔,國家電影局近日發布《關於開展2022年電影惠民消費季的通知》,從今年8月到10月開展2022電影惠民消費季活動,為促進電影消費、加快電影市場恢復注入了一針強心劑。
講信重諾、重義輕利,素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融入中國人的精神血脈,成為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從“言必信,行必果”的行為規范到“誠信者,天下之結交”的處世法則,“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的人才觀念到“吾日三省吾身”的修身規約,幾千年來積澱形成的誠信文化,是一筆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對今天建設誠信社會、誠信國家具有重要借鑒價值。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千裡之行,始於足下”……眾多寓意深刻、膾炙人口的文化古訓,都是以優秀傳統文化為“內核”,融入了無數前人的智慧與后人的實踐檢驗,不只是為當代青年道德品質培育提供養分,也對培育青年職業精神有著借鑒意義。 文化古訓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澱,也蘊含著寶貴的職業精神財富。
前不久的畢業季,不少大學生選擇到西部、到基層建功立業,有的響應黨和國家號召投筆從戎,有的篤定為民服務,在鄉村振興的沃土上揮洒汗水……“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讓青春在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之花”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堅定選擇,展現出當代青年濃厚的家國情、強國志。 當前,國家發展日新月異,更需要培養青年的家國情懷。
天下苦廣告植入久矣。一句“戲言”,道出了影視作品中廣告植入問題讓不少觀眾“深惡痛絕”的事實。
從少數人的幸運到大眾旅游,從全國旅游到世界旅游,從跟團旅游到個性化旅游……一個個變化印刻著中國旅游行業的發展變遷,也記錄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穩健步伐。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沒有止境。
物質筑基,文化鑄魂。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當我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實現精神富有與實現物質富足具有同等重要意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與促進物的全面豐富都必須高度重視起來。
核心價值觀是文化最深層的內核。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就“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了專門論述,進一步突顯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於文化建設,進而關乎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全局的重大意義。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隻有植根本國、本民族歷史文化沃土,馬克思主義真理之樹才能根深葉茂。
網絡時代信息如海,傳播如風。一旦謠言叢生、真假難辨,就有可能污染網絡環境、荼毒網絡生態。
建設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非遺特色村鎮,創新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長效機制,創新農村公益電影發行放映管理機制和模式……近日,中辦國辦印發的《“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為實現鄉村文化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指引,也推動了鄉村文化與鄉村經濟的融合發展。 我國鄉村文化源遠流長,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文化資源與精神動力。
鄉村文化振興是實施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目標。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前不久印發的《“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圍繞促進鄉村文化振興作出了重要部署,強調充分發揮文化傳承功能,全面推進鄉村文化振興,推動鄉村成為文明和諧、物心俱豐、美麗宜居的空間。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