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隨著生態文明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人們的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不斷增強,“回收利用”“節能減排”等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越來越成為社會風尚。
2023年,可謂是國產醫療劇集中呈現的一年,無論數量、質量都有明顯提升。以現實主義為基礎的創作原則,全景式反映中國醫生職業與生活,對於調節社會矛盾、溝通醫患關系、促進相互理解具有一定的現實引導意義。
上映8天后,電影《無價之寶》票房突破1億,成為今年第57部破億的電影。電影故事線並不復雜,但其中關於親情、友情的深刻探討十分動人,引發很多討論,有網友總結道:“生命的最大意義不一定是內省,也可能是跟另外生命的相遇。
據國家電影專資辦初步數據統計顯示,截至2023年11月13日,中國電影2023年度票房突破500億元,用時317天。中國電影市場今年取得的這一亮眼成績,值得行業歡欣,也再次彰顯了中國電影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
提到以旅游為內容的綜藝,不能不提《花兒與少年》,這部自助遠行真人秀節目深受觀眾喜愛。今年《花兒與少年·絲路季》開播以來,令觀眾眼前一亮,以花少團的游學足跡為繩,不僅帶領觀眾近距離體驗共建“一帶一路”各國當地的人間煙火氣,更是在心與心貼近的文化交流中突出了“游學”的概念,讓慢綜藝有了新的特點。
由龔俊 、鐘楚曦領銜主演的都市勵志職業劇《我要逆風去》,最近在東方衛視和愛奇藝同時播出。它以“互聯網+”與行業融合的新興業態為經濟背景,講述鐘楚曦飾演的江湖如何在逆境中成長,重振父親一手打造的國貨品牌的故事。
近日,名作尋跡體驗類真人秀節目《萬卷風雅集》即將迎來收官,該節目以《蘭亭集序》《垂虹別意圖卷》等眾多經典名作為線索,邀請數位藝人體驗國風生活,將中國傳統文化精髓通過節目分享給觀眾。節目以“小切口”進入的方式,尋找與年輕人有共鳴的內容,以小見大、清晰地展示中國傳統文化脈絡,贏得了廣泛的好評。
剛剛收官的國產年代劇《父輩的榮耀》通過民間化的歷史敘事立場,現實主義的敘事模式折射出中國普通百姓在中國社會歷史變遷中生活的變化、命運的沉浮和情感的體驗,不僅全景式地展現了東北林場興衰變遷下人們生存狀況的改變,而且通過家國同構的雙重視角、真實立體的群像塑造、崇德向善的倫理營造了獨特的文化空間。故事聚焦於顧長山一家,這個因“意外”而組成的非血緣關系家庭,隨著時代變遷共同經歷磨難卻不離不棄,跨度長達二十年的時間,以平民視角書寫了人性的真善美。
>>往期回顧 思敏說: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思敏說:博物館,方寸之間閱盡人類文明精華 思敏說:讓鄉村振興的種子“落地生根” 思敏說:青年的樣子,就是中國的樣子 思敏說:開展黨內集中教育有何重大意義? 思敏說:文旅推廣既要靠創意更要靠內在實力 思敏說:深刻理解“三個新高度”重要論斷.
中華食文化源遠流長,歷經千百年打磨,平淡無奇的鍋碗瓢盆中盛滿的是中國式的人生,一城一食一味,於千味裡人們嘗盡人間百態,四季離合。《一饌千年》第二季走出演播廳,以“接單”的形式,面向來自全國十省五十余地市的邀請,走向活色生香的中華大地,為各地量身定制一道道歷史美饌,打造一張張美食金名片。
無論是從社會影響上還是從自身內容來考量,電視劇無疑是當下中國大眾文化覆蓋面廣、接受程度高的藝術形式之一。現實題材電視劇更是聚焦於時代的發展變化,展現了中國快速發展變化的大環境中的國人精神、情感和命運。
時值八月,暑期檔仍舊熱烈,在大片雲集、好片不斷的電影市場裡,《孤注一擲》近期引發公眾熱議,現實題材背景,電信網絡詐騙套路無不是當下最時髦的話題,給火爆的中國電影市場的帶來更加蓬勃生機與繁榮力量。 直擊社會熱點、痛點問題,《孤注一擲》選材切合現實。
入夏以來,國內電影市場仿佛開啟了與火熱天氣“同頻共振”的模式。數據統計,今年暑期檔總票房已經超過百億。
近十年國產動畫電影迅速發展,不斷學習升級動畫技術經驗,在審美體驗上表現出在新技術、新語境及現代生產方式下所呈現的新的空間特質。這其中,一種如《西游記之大聖歸來》《哪吒之魔童降世》以及近期熱映的《長安三萬裡》,這類動畫電影大都秉承“中國學派”一脈精神,在現代視角下重塑對傳統文化的審美體驗,引發觀眾的文化共鳴與身份認同﹔另一類如今年暑假檔上映的《茶啊二中》,將敘事視點移焦於現代空間,突破了國產動畫電影在影像書寫與創新表達的敘事模式。
在我國電影的類型譜系中,奇幻電影的發展相對滯后。其中神話題材創作近年來雖有《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緣起》等動畫電影的表現頗為亮眼,但相對於坐擁豐贍的傳統神話資源,真人版奇幻電影似乎一直乏善可陳。
近日,一則“敦煌考古編制崗位無人問津”的話題沖上熱搜。一邊是考公熱,今年國考報名人數突破200萬,一邊是考古熱,眾多文物、文物機構和考古相關節目走紅網絡,但與此同時,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招聘崗位卻總是空缺,這一現象引發社會關注。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在《月夜看潮圖》《月下把杯圖》《嫦娥執桂圖》《圓明園十二行樂圖-八月賞月》四幅名畫中,闡釋傳統佳節的生活情趣和文化內涵﹔在《江月初照》《山河明月》《皓月千秋》三個篇章裡,趕赴一年一度的月圓之約﹔在“星願”“遺失的願望”“盼歸的心願”“ 嫦娥的心願”四個維度上,講述從月宮俯瞰人間的浪漫奇妙游……中秋佳節之際,數台晚會琳琅滿目、精彩紛呈,陪伴天南海北的你我共賞一輪月,同度團圓夜。
文物是中華民族燦爛文明的重要載體,傳承著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是人類不可再生的珍貴遺產。為不斷織密法網,向文物犯罪“亮劍”,近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文物局聯合發布了《關於辦理妨害文物管理等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進一步明確辦案實踐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各種法律適用問題,筑牢保護文物安全的防線。
近日,第七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在山東舉辦。兔兒爺、京劇臉譜、太極拳、光山花鼓戲、唐三彩燒制技藝、徐州香包、苗繡等來自全國各地具有代表性的非遺技藝、新作精品、特色表演集中亮相,共有332名非遺傳承人、284個非遺項目參展參演。
近日,第二十三屆中國專利獎評審結果揭曉,由葛又文研發的清肺排毒湯復方專利榮獲銀獎。該專利是本屆唯一獲獎的中藥抗疫組方專利。
8月28日,以“弘揚時代新風 建設網絡文明”為主題的2022年中國網絡文明大會明日將在天津舉行,社會各界齊聚一堂共話時代新風、共謀發展良策,推動網絡文明建設再上新台階。 網絡文明是伴隨互聯網發展而產生的新的文明形態,是現代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
前不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福建萬安橋突發火災,擁有近千年歷史的國家級文物古跡被損毀。令人惋惜的同時,也再次為我們敲響警鐘:做好鄉村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至關重要,需要我們的智慧與行動。
縱觀近年來高票房大片,視聽震撼成了電影創作的重心,視覺奇觀與技術狂熱已經成了中國電影的普遍現象。 進入新世紀以來,全球化與本土文化的碰撞、好萊塢大片對中國電影市場的傾銷,使得中國電影在借鑒好萊塢模式與東方文化糅合的基礎上,產生了中國式的視覺奇觀電影。
“愛電影,愛生活。”時值暑期檔,國家電影局近日發布《關於開展2022年電影惠民消費季的通知》,從今年8月到10月開展2022電影惠民消費季活動,為促進電影消費、加快電影市場恢復注入了一針強心劑。
講信重諾、重義輕利,素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融入中國人的精神血脈,成為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從“言必信,行必果”的行為規范到“誠信者,天下之結交”的處世法則,“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的人才觀念到“吾日三省吾身”的修身規約,幾千年來積澱形成的誠信文化,是一筆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對今天建設誠信社會、誠信國家具有重要借鑒價值。
微短劇江湖,迎來健康繁榮發展新契機。近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網絡微短劇管理 實施創作提升計劃有關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甄嬛傳》變身“槍戰片”,貴妃舉槍掃射﹔《紅樓夢》改成“武打戲”,林妹妹“倒拔垂楊柳”﹔《西游記》有了現代情節,孫悟空騎著摩托車揚長而去……一段時間以來,AI“魔改”短視頻風靡,有部分網友覺得幽默有趣,也有很多網友認為過於荒謬。 針對此類現象,廣電總局網絡視聽司出手整治,發布《管理提示(AI魔改)》(以下簡稱《提示》),指出“這些視頻為博流量,毫無邊界褻瀆經典IP,沖擊傳統文化認知,與原著精神內核相悖,且涉嫌構成侵權行為”。
微短劇火了,其中最不可或缺的角色是啥?答案是霸總。據媒體報道,在對2024年火爆市場的5000多部短劇劇名進行分析時,發現“總裁”一詞出現頻次最高,足足有216次,與之相關的“夫人”也出現了148次。
長時間佔用參觀通道和公共空間,“霸佔”最佳拍攝位置﹔粗暴拖拽露營車、三腳架等裝備,罔顧御花園等地精心維護的傳統油灰嵌石子路﹔在展廳內進行自媒體直播,大聲喧嘩、閃光燈直閃……一直以來,一些不文明的參觀行為不僅影響了游客的參觀體驗,也增加了故宮的日常運維工作的難度。 6月15日,故宮博物院發布《故宮博物院參觀須知》及《故宮博物院禁止攜帶物品目錄》,對這些不文明參觀行為說“不”。
物質筑基,文化鑄魂。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當我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實現精神富有與實現物質富足具有同等重要意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與促進物的全面豐富都必須高度重視起來。
核心價值觀是文化最深層的內核。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就“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了專門論述,進一步突顯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於文化建設,進而關乎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全局的重大意義。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隻有植根本國、本民族歷史文化沃土,馬克思主義真理之樹才能根深葉茂。
網絡時代信息如海,傳播如風。一旦謠言叢生、真假難辨,就有可能污染網絡環境、荼毒網絡生態。
建設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非遺特色村鎮,創新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長效機制,創新農村公益電影發行放映管理機制和模式……近日,中辦國辦印發的《“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為實現鄉村文化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指引,也推動了鄉村文化與鄉村經濟的融合發展。 我國鄉村文化源遠流長,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文化資源與精神動力。
鄉村文化振興是實施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目標。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前不久印發的《“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圍繞促進鄉村文化振興作出了重要部署,強調充分發揮文化傳承功能,全面推進鄉村文化振興,推動鄉村成為文明和諧、物心俱豐、美麗宜居的空間。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