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對“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作出頂層設計和戰略謀劃,對建設強大國內市場、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作出重大部署,提出“以新需求引領新供給,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大國經濟都是以內需為主導,市場是當今世界最稀缺的資源,強大的國內市場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依托。
制造業是國家經濟命脈所系,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我國產業體系更加健全、效能不斷提高、韌性不斷增強,是“十四五”時期有目共睹的發展成就。
國有資產最新“家底”公布了!前不久,國務院關於2024年度國有資產管理情況的綜合報告提請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審議,報告介紹了國有資產總體情況、管理情況和審議意見落實情況,並就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完善國有金融資本管理體制等作出安排部署。 國有企業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國有資產是全體人民共同的寶貴財富。
清晨,從梅州出發,不到兩個小時便能抵達廣州珠江新城喝早茶﹔傍晚,從深圳北站出發,夜幕初垂時已能漫步在汕頭老城區的騎樓下。 10月28日,“發現最美鐵路﹒粵東騰飛新引擎”在廣州啟幕,觸摸粵東高鐵發展的強勁脈搏。
國家能源局23日發布數據顯示,9月份,全社會用電量888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5%。持續增長的用電需求,透視出中國經濟澎湃的增長動能和旺盛的消費需求。
國家統計局近日發布前三季度經濟數據,其中,服務業經濟實現較快增長,現代服務業引領發展,新興服務業向新向好。 服務業的“穩”,對經濟增長貢獻顯著。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65877億元,同比增長4.5%。隨著一系列促進消費政策措施落地見效,市場活力不斷增強,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持續拓展,我國消費“主引擎”和穩定器作用增強,強大國內市場優勢凸顯。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5年前三季度我國GDP同比增長5.2%,比上年全年和上年同期分別加快0.2、0.4個百分點。盡管面臨外部壓力加大和內部困難較多的復雜局面,中國經濟“穩”的格局、“進”的勢頭、“韌”的特性沒有改變,實現全年預期目標有基礎有支撐。
2025年前三季度,我國工業經濟以穩扎穩打的增長態勢、質效並舉的升級步伐,為國民經濟延續穩中有進格局提供了堅實支撐。從生產端到效益端,從傳統產業到新興領域,工業經濟的“穩”與“進”相互交織,產業結構優化、新舊動能轉換按下了“快進鍵”。
今年前三季度,中國外貿在復雜國際環境中延續穩中向好態勢,交出一份出色的“成績單”。海關總署13日發布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33.61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9月當月,進出口4.04萬億元,增長8%。
近期,“巨型吊牌防退貨”登上熱搜,很多衣服的吊牌做成了A4紙大小。商家坦言,出此下策,是為了應對高退貨率。
從廣州動車段智能檢測站的科技賦能,到汕尾綜合維修車間的匠心守護,再到梅州西站裡銘刻的粵東鐵路發展記憶……贛深、廣汕、梅龍等高鐵線路的相繼貫通,正以時空重構的力量、產業融合的智慧、民生溫度的質感,為曾被山海阻隔的粵東地區注入了“融灣接海”的強勁動能。 將核心區發展動力傳遞輻射到四面八方。
一列以“慢”聞名的綠皮火車緩緩駛出北京,全程252公裡,穿梭於太行山之間。近日,“發現最美鐵路·悠悠慢火車 鋪就幸福路”大型網宣活動拉開帷幕。
出門下雨,網上買傘三十分鐘送達﹔弄臟衣服,“閃購”服裝半小時到貨﹔嘗鮮新款手機,“秒送”馬上把玩……當前,各大電商平台積極布局即時零售業務,“線上下單、本地供給、即時配送”,給消費者帶來“即買即用”的便捷高效體驗。即時零售在暢流通、促消費、保民生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從論壇灌水到AI造假,汽車行業“黑公關”亂象成為一大網絡頑疾。據央視網報道,近十年來,水軍手段從簡單炒作進化到專業化、規模化,技術更智能隱蔽。
9月25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公布了32項食品安全國家標准和2項標准修改單。明確“生乳”定義、增加寄生虫控制和致敏物質管理、給鐵路餐飲服務立規矩……各類標准升級回應了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輿論關切。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三部門聯合印發《輕工業穩增長工作方案(2025—2026年)》(以下簡稱《方案》),為輕工業加快轉型升級、強化創新驅動、鞏固傳統優勢提供了明確指引,助力經濟穩定增長。 作為我國重要的民生產業,輕工業經過數十年發展,已形成規模龐大、產業鏈完整、市場競爭力強的堅實基礎。
9月15日正式實施的《住房租賃條例》(以下簡稱《條例》)作為首部專門行政法規,直指長期存在的突出問題和市場痛點,為規范住房租賃活動、維護住房租賃活動當事人合法權益提供了法律依據,標志著我國住房租賃進入法治化新階段。 住房租賃的核心在於“房”。
想約上好友尋覓一家值得嘗試的餐廳,你下意識的動作是什麼?大概率是掏出手機,在“附近美食”中按“好評”或“銷量”排序。 這個微小的用戶行為習慣,折射出各類消費點評榜單在當下已成為引導人們日常生活決策的重要工具。
9月9日,在國新辦舉行的“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相關負責人介紹稱,我國新能源汽車去年產量突破1300萬輛,產銷量連續10年保持全球第一。亮眼數據的背后,是我國汽車產業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彰顯著中國以科技創新踐行綠色發展理念。
村BA吶喊震天、村超人聲鼎沸、村晚戲台遍布田間……中國鄉村的活力以“村字號”文體活動為載體,成為鄉土大地的新“潮流”。 近日,農業農村部農村社會事業促進司發布的《全國“村字號”文體活動情況報告》顯示,2024年全國農村累計舉辦“村字號”活動超220萬場,覆蓋24種類型,農民參與率超七成。
從“禁止蕉綠”綠植到沉浸式文旅體驗,情緒消費正從消費新風尚成長為萬億級市場。在資本爭相布局的熱潮中,唯有以規范筑牢安全底線,才能充分釋放情緒消費對經濟發展的積極動能,讓這一新興市場既保持熱度更具持久度。
街頭手作工坊裡,有人花一下午捏個歪歪扭扭的陶藝杯,有人跟著師傅繡著有自己名字的布包。成品或許不精致,但親手創作的過程、獨一無二的印記,讓消費從“交易”變成“情感互動”。
當上海白領為解壓盲盒月均消費超千元,當成都茶館裡老人為懷舊下午茶排隊兩小時,我們正在見証一場觀念的改變——情緒消費在消費浪潮中悄然崛起,展現出巨大潛能,成為社會經濟領域一道獨特而耀眼的風景線。 近日,上海市青少年研究中心聯合Soul App發布的《2025 Z世代情緒消費報告》揭示了這一趨勢。
近日,陝西西安等地出台政策,全面暫停網約車“一口價”等低價營銷行為,嚴禁任何形式的價格欺詐和惡意壓價。而在此前,江西鷹潭、河南開封、廣東清遠等多地也相繼出台類似政策,禁止平台以“一口價”模式強制司機接單。
國慶中秋雙節至,消費熱潮燃九州。剛剛過去的國慶中秋假期,從數字孿生暢游、沉浸式體驗古代生活到次元狂歡嘉年華,新業態、新場景亮點紛呈,折射消費模式從傳統物理空間向“數字-物理融合”之變。
消費一頭連著經濟,一頭連著民生,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生動力,也是提升民生福祉的重要載體。今年國慶假期與中秋節疊加,形成8天的長假,居民文化旅游消費需求也將集中釋放。
今年,國慶與中秋相遇,居民文化旅游消費需求將集中釋放。文旅部將啟動“全國國慶文旅消費月”活動。
商務部等9部門日前印發《關於加力推動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擴圍升級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聚焦群眾急難愁盼,突出“一老一小”,打造全齡友好型品質生活圈。 一刻鐘便民生活圈,以居民步行15分鐘為半徑,因地制宜發展集購物、餐飲、養老、托育、文化、娛樂等多功能於一體的便民商圈,滿足居民日益多樣化、品質化的生活需求,讓城市更具煙火氣,提升百姓幸福感和獲得感。
山東招遠的蘋果挂滿枝頭,寧夏的枸杞染紅田野……恰逢秋分,第八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在大江南北如火如荼地開展。據農業農村部消息,金秋消費季連續舉辦多年,累計帶動農產品銷售額超1300億元,充分說明豐收節不僅僅是一場慶豐收的盛會,更是一把打開農村市場潛能的“金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