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高水平評論人才培養 高校作為人才培養單位,必須擔負起培育全媒體時代高水平評論人才的職責。培基鑄魂,是評論人才培養的根本。新時代以來,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創新模式,推動紅色新聞文化的精神傳承和家國情懷培養,在日常教學中構建多層次的課程思政體系,同時開展了大量現場教學、田野調查、國情實踐調研活動。
黨報評論要注重技術賦能 全媒體時代,媒體深度融合,黨報評論不但要寫好,還要傳播好。主力軍挺進主戰場,黨報評論如何更好發揮作用?第一要轉變思維。從報紙評論到多媒體評論,從紙端到指端,這個轉變不容易。
寫好評論,靠學靠採靠磨 全媒體時代,黨媒在眾聲喧嘩的輿論場上發出“最強音”,引發共鳴、形成共振、凝聚共識,是職責,是挑戰,更是機遇。好評論是“學”出來的。懂“理”才能講“理”。
在深度銳度速度上下功夫 過去10年,媒體融合大潮洶涌澎湃,重塑了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和傳播方式。評論作為黨報的重器,是引導輿論的關鍵力量。評論的水准決定了黨報標高,評論的個性彰顯著黨報氣質。
堅守思想文化大報評論特色 新的信息交互方式、新的觀點傳播場景,為黨報評論帶來了挑戰與機遇。近年來,我們深刻認識到,“堅守思想文化大報的定位”“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是把握定位、增強特色的關鍵所在。我們主要圍繞三個方面進行了探索。
銳意創新,奏響時代最強音 作為觀點生產的生力軍,黨報評論直接體現黨的意志、反映黨的主張、傳遞黨的聲音,最能代表黨報的立場,也最能引領輿論的走向。新時代是黨報評論大有可為、也大有作為的時代。今天,面對深刻復雜變化的輿論環境,黨報評論的分量更重,黨報評論事業的發展道路更寬,黨報評論工作者的責任更大。
新華評論|海外網評論|觀點中國|中經評論|光明時評|中青時評|台灣網評|求是網評|千龍評論|東方評論|環球評論紅辣椒評論
大河網評|敢當評論|華聲評論|渤海潮評論|慷慨歌時評|東北網評|東湖評論|浙江潮評論|兩江評論|南方時評|南海時評|大江時評長江時評|齊魯時評|阿凡提評論|每日電訊|金虎時評|西岸評論|湘江評論|深圳評論
中工網評|太陽鳥時評|羊犄角評論
深圳評論|新浪評論|搜狐評論|騰訊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