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財評:讓情緒經濟在規范發展中持續釋放活力


點擊播報本文,約
從“禁止蕉綠”綠植到沉浸式文旅體驗,情緒消費正從消費新風尚成長為萬億級市場。在資本爭相布局的熱潮中,唯有以規范筑牢安全底線,才能充分釋放情緒消費對經濟發展的積極動能,讓這一新興市場既保持熱度更具持久度。
從消費新熱點到經濟新動能,情緒消費的價值正在逐步顯現,但新興市場發展初期的諸多亂象,也為行業的高質量發展敲響警鐘。正如硬幣有兩面,我們亦需防微杜漸,關注情緒消費崛起背后的新問題與挑戰。例如,在追求情感體驗的過程中,個別消費者可能會陷入過度消費陷阱,忽視自身的經濟承受能力﹔商家為追求利潤最大化,可能會過度包裝情緒消費產品,導致消費者對產品的真實價值產生誤解。
當下,部分商家為快速搶佔市場,在情緒消費品生產中存在明顯的粗制濫造問題,如解壓玩具偷工減料、材質安全不達標﹔情感類課程內容同質化嚴重且缺乏專業支撐﹔更有甚者,借“情緒服務”之名竊取用戶隱私,部分情感咨詢平台未經授權收集用戶聊天記錄、心理狀態等敏感信息,嚴重侵害消費者權益。
在從業人員資質方面,“情感導師”“虛擬陪伴師”等新興崗位缺乏明確准入標准,不少從業者僅經過短期培訓便上崗,服務質量難以保障,這些問題不僅降低消費者信任度,更在一定程度上阻滯了情緒消費市場的健康發展。
面對這些亂象,市場迫切需要多方協同發力,以系統性舉措破解發展難題。從監管角度來看,相關部門需加快出台情緒消費行業專項標准,明確解壓玩具等產品的質量指標與情感服務的服務規范,劃定情感導師、虛擬陪伴師等崗位的資質門檻,同時完善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規則,通過定期抽查、專項執法等方式,對違規商家形成有效震懾,從源頭杜絕“亂象”滋生。
從商家角度而言,應摒棄“靠噱頭收割流量”的短視思維,主動承擔主體責任:一方面,加大研發投入,聚焦消費者真實情緒需求創新產品與服務,比如借助虛擬現實技術打造“沉浸式療愈場景”,讓情緒產品從“表面治愈”走向“深度賦能”﹔另一方面,加強內部管理,建立從業人員崗前培訓與定期考核機制,確保服務專業性,同時嚴格落實數據保護措施,保障用戶信息安全。
此外,行業協會也可發揮橋梁紐帶作用,組織企業交流合規經驗、共享優秀案例,推動行業從“各自為戰”走向“協同發展”﹔通過搭建行業交流平台,幫助企業明確合規邊界,引導企業將更多精力投入到產品創新與服務升級中,避免陷入低水平同質化競爭,共同維護情緒消費市場的良好生態。
惟有監管部門筑牢底線、商家堅守初心、行業協同發力,才能切實筑牢消費者的安全感與信任感,讓情緒經濟在規范發展中持續釋放活力,真正成為拉動內需增長、推動產業轉型、彰顯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
相關閱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