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藝起評:戲曲下鄉,唱響縣域文化新樂章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九月的黃土高原,夜風微涼,在陝西岐山縣一場特殊的演出拉開序幕——沒有華麗舞台、炫目特效,隻有橫幅上寫著“戲曲下鄉”字樣——這是2025年“老鐵梨園·豐收有好戲”的活動現場,當閃光燈與傳統戲服在夜幕下交織,秦腔的粗獷與現代娛樂的熱情碰撞出奇妙的火花。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長,戲曲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成為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年以來,快手一直在助力傳統戲曲的發展,從非遺仲夏夜到“老鐵有好戲”,從“藝術一夏”到“豐收有好戲”,組織了一系列戲曲下鄉活動。他們走進縣域,在田間地頭、村口巷尾搭建臨時舞台,聯合陝北說書、秦腔、二人轉、晉劇、二人台、豫劇等發起惠民公益活動,讓《鍘美案》《花木蘭》等傳統劇目盡顯泥土的顆粒感。
“一方水土育一方戲。”戲曲以豐富多彩的內容、鮮明濃郁的特色,成為地方文化的一種獨特標識,深刻反映著時代烙印下地域的發展變遷。在陝西志丹縣的文化廣場,秦腔《三滴血》的唱腔穿透夏夜燥熱的空氣,台下白發蒼蒼的老戲迷跟著哼唱,年輕人們舉著手機記錄,孩子們騎在父親肩頭好奇張望﹔在米脂縣的窯洞前,當晉劇的戲腔響起,72歲的王奶奶抹著眼淚說:“這調子和我娘哼的一模一樣。”這種跨越時空的情感共鳴,是戲曲下鄉最珍貴的饋贈。它讓我們看到,傳統戲曲與現代社會緊密結合,成為煥發勃勃生機的璀璨明珠。
技術的發展為戲曲提供了更廣闊的舞台,也讓戲曲下鄉有了各種新模式。直播是戲曲下鄉過程中的一座連心橋:屏幕裡老藝人甩起紅綢帶,屏幕外是網友刷著“老家戲腔”,類似“線上+線下”混合觀演的模式,讓戲曲傳播的時空無限延伸。
除了傳播維度的突破,戲曲下鄉更在鄉土間孕育著文藝新生。鑼鼓聲中,動人的不僅是演員的唱念做打,還有台下跟著拍手唱和的村民。透過文化惠民,我們看到的是一場文藝回歸“人民性”的尋根之旅——真正的文藝繁榮,不在大劇院的票房數據裡,而在老百姓的掌聲與淚光中。這場持續數月的戲曲下鄉活動,像一條流動的戲劇長河,浸潤了無數縣市的土地。今夏快手梨園人氣賽活動頁面總播放量達2.27億次,“藝術一夏”活動戲曲直播超10852場……躍動的數字,把一顆顆藝術的種子播撒四方。當年輕人為老戲點贊,當孩子們模仿著甩水袖,戲曲的種子就這樣悄然埋下。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豐富農村文化服務和產品供給,創新開展‘戲曲進鄉村’等文化惠民活動”。相信隨著更多類似活動的開展,傳統戲曲將在縣域的土地上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