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人民藝起評>>影視綜藝

人民藝起評:《東極島》,一部展現中國脊梁的史詩

邸含瑋
2025年08月12日09:46 |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222
小字號

一群從未離開過小島,甚至連字都認不全的普通漁民,竟然自發地、不顧死活地從敵人的炮火下救出數以百計的第三國戰俘。這不是虛構的英雄神話,而是我國舟山漁民在抗日戰爭中真實書寫的人性史詩。

電影《東極島》用熾烈的鏡頭,將1942年發生在浙江舟山附近海域的“東極島救援事件”——這段趨於模糊的歷史,濃墨重彩地呈現了出來。讓我們再一次感受到了中國普通百姓在危難時刻彰顯的善良與擔當。

該片為當代觀眾架起了一座連接歷史與現實的橋梁,通過島上漁民“海上有難,必救”的祖訓,將中華民族刻在骨血裡的道義准則具象化——面對日軍的海面封鎖,那些駕著小船穿越火線的身影,詮釋的不僅是抗戰精神,更是跨越時空的人性光輝。這種平民英雄的群像塑造,更能夠讓當代年輕觀眾從祖輩的選擇中領悟到:文明的先進與否從來不在武力的強弱,而在危難時刻能否守住善良的底線。

如果說“遇難者必救”是島上的祖訓,而“冒著未知危險營救陌生人”則把島上漁民們對這條“祖訓”的恪守推向了極致。但在這極致的人道主義精神下,卻是一種異常“質朴化”的情感表達,如阿赑(朱一龍飾)與阿蕩(吳磊飾)的兄弟情、阿花(倪妮飾)帶領漁民出海救援等,有時就是寥寥數語,甚至一個眼神,就能夠將人物的情感有力地展現出來。由此看來,便可以感受到創作者在對整個東極島進行了一種浪漫化的處理,如阿赑和阿蕩的潛水、駕船等段落﹔阿赑與阿花的感情羈絆等,這樣的好處其一是能夠與后面的戰爭的殘酷形成一種對比和反差,其二是為這個遠離今天的傳奇故事增添一種“必然性”。

同時,該片對我國電影工業化進程具有重要推動作用。在制作規模上,影片實現超大體量實景搭建,在東極島原址用船運輸石料重建漁村,1:1還原“裡斯本丸號”並按沉沒階段分成多段拍攝,分兩地同步推進,體現了成熟的工業化統籌能力﹔在技術水准上,攝制組也突破了多項華語電影技術空白,如全程水下實拍,並用威亞配合演員表演﹔研發海洋系統模擬船在浪中運動,採用3D掃描、預視化技術保障視效真實,並通過物理特效實現造浪、虹吸等自然效果。這些“海島、水下、水面”等攝制技術難題的一一攻克,無疑為華語電影同類題材提供了可借鑒的工業化流程,推動了行業技術標准的有力提升。

《東極島》作為一部彰顯中華民族精神的電影作品,它不但展現出中國人民在抗戰中堅韌不屈的民族氣節和家國情懷,還又一次印証了中國軍民為全球和平事業付出的巨大犧牲與卓越貢獻。

(責編:徐玉涵、曲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