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財評:創新交響,知識產權與人工智能雙向賦能

4月20日至26日,全國知識產權宣傳周如期舉行。站在“十四五”知識產權規劃的收官之年,以“知識產權與人工智能”為主題,並非偶然。這不僅是對全球人工智能技術蓬勃發展的敏銳回應,更是對知識產權與人工智能雙向賦能、助推新質生產力發展必然趨勢的深刻洞察。
“知識產權保護工作關系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關系高質量發展,關系人民生活幸福,關系國家對外開放大局,關系國家安全。”近年來,中央和地方緊扣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綱要,扎實推進“十四五”知識產權規劃落地見效,我國知識產權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
人工智能的突破性發展,始終與知識產權制度的護航相伴相生,知識產權在推動負責任的人工智能發展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人工智能相關發明專利申請指引(試行)》,明確人工智能參與的發明創造可以申請專利保護,完善了人工智能專利“創造性”的審查標准,為我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撐。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人工智能專利的最大擁有國,佔比高達60%。此外,人工智能的發展也離不開有力的司法保護體系和完善的檢察體制機制。例如,北京市檢察機關在履職辦案中反向審視人工智能領域企業存在的問題,圍繞該產業發展發布風險提示,探索完善人工智能產業知識產權刑事保護與風險防范體系,為行業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如果說知識產權為人工智能發展筑基,那麼人工智能技術則在提升知識產權創造質量、運用效益、保護效果、管理能力、服務水平和國際影響力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為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注入強勁數字動能。日前,在2025年全國知識產權宣傳周浙江分會場活動暨2025年“4·26”知識產權日主題活動上,杭州知識產權局主導開發的“杭州市高校專利轉化精准匹配大模型”正式亮相,5萬條在杭高校可轉化專利數據、3.5萬余條科技型中小企業基礎數據,以及13萬條企業有效發明專利數據,將在這個“知識庫”中探索AI大模型賦能專利轉化運用的路徑。人工智能的賦能不僅體現在成果轉化,還催生了治理范式的更新:早在2023年,北京互聯網法院審理的“國內首例‘AI文生圖’著作權侵權案”,便首次確認AI使用者對AI生成圖片享有權益,對於該領域的從業者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把握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發展機遇,就把准了時代脈搏。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完善科技創新體系”“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知識產權為人工智能提供創新土壤,人工智能則反哺知識產權治理現代化。在這場關乎未來的競賽中,中國正以制度創新回應技術變革,以技術賦能升級治理質效。知識產權與人工智能之間的共生演進、雙向賦能和融合發展,恰似激昂澎湃的創新節拍,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壯闊征程上奏響時代跫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