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錢如流水,春節變“春劫”,過年真不易。因過年而“叫苦不迭”,主要是因為人情壓力山大。長輩、晚輩都要給紅包,走親戚要帶禮品,同學聚會,請客吃飯……舉手投足離不開人情二字。當然不能簡單地給人情下一個“好”或“不好”的結論。重人情,尚禮儀,禮尚往來,傳遞情誼,本是我們一個淳朴的傳統。然而,當人情變成了“債”,不見了人情隻剩下“紅包”的時候,又還有多少意義?
政府採購在不少供應商看來是塊“肥肉”,然而部分政府採購招標不透明,暗地裡形成利益鏈的情況並不少見。盡管企業都趨之若?,中標與否卻往往不遵守市場化擇優原則,而淪為少數關系者的“內幕”交易,也不乏行賄受賄等違法違紀行為。
多年來,以“年味兒”為核心的民俗文化和以“安全”為核心的限制措施,一直是民眾關於春節期間到底應不應該燃放煙花爆竹爭論的焦點。十幾年來,多個城市專門出台“禁放令”或者“限放令”,效果卻不盡如人意。
人類偉大的藝術作品,甚至正常而普通的藝術作品,都是站在弱者的立場上,對弱勢群體表現同情心,而面對權貴保持應該的距離與批評精神,如果要取笑,也是弱者對權貴的取笑,如果要表現,也是表現那些卑微的人們,內心卻有著常人難以發現的美德。
伍皓自曝公車牌號,立刻成為輿論焦點。很多人叫好,也有很多人質疑。其中最大的質疑是:作為副廳級官員,伍皓沒資格享有專車待遇。日前,伍皓專門作出回應稱,不是“專車”是“公車”。他同時表示:主動公布車牌是“微改革”。如果全國每個地方、每個部門、每個單位都能堅持“微改革”,就可能匯成改革的最強音。
近日,網上一篇《36歲男子春節期間被安排18場相親》的新聞引起上萬網民的圍觀,大家在熱議的同時,也紛紛晒出了自己的相親“囧”歷。網友“五尺小人”說,春節相親緩解了父母的焦急心情,滿足了親朋的獵奇心理,媒人的好意不能拒絕,最后我像雜技團裡的猴子一樣整個春節檔期被安排得滿滿的。
爺好奶好不如wifi好,爸親媽親不如ipad親。這樣的事俯拾皆是,筆者就遇到幾位,其中一個是十來歲的小學生,接站什麼包也不拿,就捧個ipad﹔見我不問好,先問家中有沒有網。其后的兩天時間內,幾乎都抱著ipad﹔還有兩三個年輕人,一有空就拿著手機發微博……
“你幸福嗎”被指是一個很傻的問題,對於幸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不僅因人而異而且因時而異。或許,“你缺什麼?”同樣會有五花八門甚至千奇萬怪的答案。實際上,無論是誰,“缺”的東西何止於一樣兩樣,甚至還數不過來。即使是“最缺”,也不知可以盤點出多少。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在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六項禁令”的今天,各地各級領導干部應當帶頭遵守和執行政策規定,尤其要具備“革自己命”的勇氣。隻要能從副省部領導干部開始,自覺將違規配備的“專車”退還給單位,取消上下班“專車”接送,並帶頭執行工作用車規定,落實“車輛配備的規定”就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