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走得通、行得穩(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習近平經濟文選》第一卷專家談) 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是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金融理論同當代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斷深化對金融工作本質規律和發展道路認識而取得的重要成果。在《習近平經濟文選》第一卷中,《走好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對此作出深刻論述,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積極探索新時代金融發展規律,不斷加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金融本質的認識,不斷推進金融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積累了寶貴經驗,逐步走出一條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以“八個堅持”對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作出精辟概括:堅持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堅持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根本宗旨,堅持把防控風險作為金融工作的永恆主題,堅持在市場化法治化軌道上推進金融創新發展,堅持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統籌金融開放和安全,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
讓英雄有名,讓歲月有聲(金台隨筆) 不久前,山東濟南歷城革命烈士陵園內,73個曾被標注為“無名”的墓碑,終於刻上了烈士的姓名。無名烈士得以有名,背后是山東第一醫科大學“提燈者”英烈回鄉團隊志願者的不懈努力。從打開棺槨到整理遺骸,從提取DNA到比對數據,從開辦講座到制作短視頻……這群平均年齡28歲的志願者,用自己的專業和熱情,讓英雄有名,讓歲月有聲。
“出攤辦公”樹服務新風(縱橫) “以前辦業務得跑社區,現在社區把服務送到家門口,太方便了!”近期,內蒙古自治區烏海市海北街道黃河社區居民驚喜地發現,社區工作人員在小區內擺起“流動辦公桌”,開啟了“出攤辦公”的服務模式。 年檢認証、醫保繳納、就業登記等業務,面對面辦理﹔下水管道堵塞、雜物亂堆亂放等問題,在家門口登記處理……“出攤辦公”,不只是社區工作人員多走了幾步路,換了個場所辦公,更體現出服務意識的強化、便利群眾的自覺,實現了為民服務從“被動應對”到“主動作為”的轉變。這樣的變化,受到轄區居民的點贊。
鄉村拔節話“三力”(人民時評) 鄉村會客廳,現磨咖啡熱銷,賣一杯村集體分紅3元﹔中藥材加工廠,切片封裝忙,村民干一天能掙150元﹔游樂場,游客笑語歡聲,一年營業額超40萬元…… 前不久,筆者走進甘肅渭源縣元古堆村,從拔節生長的“新事物”中,看見鄉村發展新氣象。2024年,村人均純收入達18860元,比2021年增長近52%﹔村集體經濟收入超120萬元,是2021年的2倍多。截至目前,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5年過渡期內,元古堆沒有一人返貧,無一戶“掉隊”,群眾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多業共興,激活城市新脈動(現場評論) 要突破“一業獨大”的發展困境,必須堅持多元發展。多點開花、多業共興,進一步增強區域之間的協調性、產業之間的協作性,發展的后勁會更足 “銅城無銅,出產的卻是煤……這銅城正是因煤應運而生。”路遙《平凡的世界》中的“銅城”,原型便是陝西銅川。
化相鄰之利為聚合之力(評論員觀察) 奔向同一個目標,有時難免涉及同一個賽道,如何避免“內卷”?這就要優化產業布局,串珠成鏈、聚勢而強 既要避免同質化,也要避免碎片化。互為支撐、互相借力,是一體化的題中應有之義 今年以來,浙江杭州因為誕生了深度求索、游戲科學、宇樹科技等“六小龍”走紅網絡,由此引發其他城市“怎樣才能培養出‘六小龍’”等追問。 這樣的追問很有現實意義。
文旅推介須把握好“度”(人民論壇) “五一”假期回老家,與遠道而來的外地游客攀談,了解到吸引他們千裡奔赴的,除了人文風物,還有家鄉干部的賣力吆喝,“感覺很真誠、很好客,打動了我。” 文旅推介近來成為地方展示魅力的一個窗口,一些地方干部為了吸引游客,在營銷方式上不斷創新,有的扮古風、有的“秀”雙語、有的展才藝,或主打專業性,或營造反差感。應該說,初衷是好的,有流量就有人氣,人氣旺才能百業興,最終實現百姓富。
人民日報整版聚焦: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 《人民日報》(2025年05月06日 第 09 版)
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走得通、行得穩(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習近平經濟文選》第一卷專家談)
劉錫良 王之揚
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是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金融理論同當代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斷深化對金融工作本質規律和發展道路認識而取得的重要成果。在《習近平經濟文選》第一卷中,《走好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對此作出深刻論述,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積極探索新時代金融發展規律,不斷加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金融本質的認識,不斷推進金融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積累了寶貴經驗,逐步走出一條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以“八個堅持”對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作出精辟概括:堅持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堅持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根本宗旨,堅持把防控風險作為金融工作的永恆主題,堅持在市場化法治化軌道上推進金融創新發展,堅持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統籌金融開放和安全,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