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從雨果剃頭說起

郭光文
2025年07月01日05:5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小字號

  法國文學家雨果一生著述甚豐,有什麼秘訣?專注。創作《巴黎聖母院》時,他把“體面”的衣服鎖進箱子,然后把鑰匙扔到湖裡,還“別出心裁”地剃了個“見不得人”的發型——把頭發和胡子各剃掉一半。這位大文豪藝術性地謝絕了社交活動,穿著一件破舊的睡衣日夜鏖戰,寫出了這部傳世之作。

  專注才能鑄就傳奇。要在事業上有所作為,必須葆有全身心投入的狀態,尤其是對於科學家群體來說,他們肩負著探索人類認知邊界的崇高使命,更需要心無旁騖、全神貫注。惟其如此,方能抵達勝利的彼岸。

  蘭芳不厭谷幽,君子不為名修。大凡潛心事業的人,都是懂得這個道理的。諸葛亮以“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誡子,展現出高遠的人生追求。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的黃旭華,為了核潛艇事業,隱姓埋名30年,以赤誠之心鑄就“大國重器”。古往今來,凡志士仁人,都葆有“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的大格局,才成就了非常之功。

  要擺脫名缰利鎖,就要保持謙遜品格,做到勝而不驕、居功不傲。小說《圍城》發表后,國內外反響熱烈。不少人求見,想一睹作者錢鐘書的風採,但都吃了閉門羹。他以一句話勸止,“如果你吃了雞蛋覺得味道不錯,何必要一定認識那隻母雞呢”,被傳為文壇佳話。完成人類歷史上首次飛行試驗后,美國的萊特兄弟聲名鵲起,但自己卻不以為意。記者請求他們發表講話,哥哥以一句“鸚鵡喜歡叫得呱呱響,但是卻怎麼也飛不高”回應。兩句話,都展現了“目不迷於炫耀之色,耳不亂於阿諛之辭”的人生志趣。這種實干家風范,足以令汲汲於功名利祿和榮辱得失的人汗顏。

  專注是相伴終生的習慣,而非某個瞬間的選擇。半個多世紀的歲月裡,袁隆平院士風裡來雨裡去,泥一身汗一身,創建了超級水稻技術體系,贏得了“雜交水稻之父”的美譽。“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張富清,深藏功名60多年,用扎根山鄉的選擇和兢兢業業的付出,交出了一位老兵和一名黨員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生答卷。以自身的奉獻讓世界更加美好,這是遠大的志向,更是切實的行動。

  耐得住寂寞、擋得住誘惑,心無旁騖地去創新創造,又何愁不能寫就自己的“傳世之作”呢。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01日 05 版)

(責編:楊光宇、曲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