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心一片“考古匠”(中國道路中國夢·每一個人都是主角)


“擇一事,終一生”。自1986年讀大學時選擇了考古專業,我就再也沒有離開過考古探索與文物保護。對這份事業,可以說是初心不改、真心常在、痴心一片。
考古,就是探索未知,去“無字地書”中尋答案,在殘缺碎片裡覓乾坤。初入學校,聽聞老師鄒衡先生常在冬夜拼合陶片,直至凌晨雞鳴,當時隻覺是傳奇故事。直到后來進行考古實習,自己第一次把支離破碎的西周陶片拼合成陶器,那一刻的震撼與感動無以言表,我理解、相信並傳承下了那份堅守。
猶記當時,我小心翼翼地把陶片清洗晾干,按照陶質、陶色、紋飾進行分類,不知不覺間,口沿有了、腹片有了、底部也有了,這就是一件完整的文物啊!用指腹輕輕摩挲著陶器上的紋路與裂痕,仿佛穿越了千年,與它的制作者在時空的長河兩邊遙相對望。我意識到,文物不是孤立的器件,它們背后有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物、一段段真實的歷史。古人將泥土交給火焰、燒制成器,今天的我們以掌心承接余溫、還原成物,其間傳遞的,就是文明的溫度。
考古,也是挖掘歷史,穿越漫長歲月繪原貌,守護文明根脈傳薪火。面對不同的勘探情況,除了始終懷有好奇心,還需抱持一份敬畏心,有時要按住迫切探尋的沖動,減少不合適的“打擾”,避免有可能的損害。
比如,在安徽樅陽縣沙河戰國—西漢墓地,我們開創“綠色”發掘法,既能直觀體現墓坑與封土的空間關系,又最大限度保持了發掘區的地形地貌特征﹔在安徽當涂縣洞陽東吳墓,我們嘗試“最小干預”發掘法,盡可能保留了磚室、填土等墓葬形制結構信息,從而在后期保護展示中達到最佳效果。結合實際,以系統思維多想一步、以全局觀念想深一層,才能在不斷創新探索中更好傳續歷史文脈。
破譯文明的密碼需要代代相傳。作為一名“考古匠”,我深知自己的責任絕不止於現場發掘,更在於傳遞火種、培養人才。剛到考古研究所不久,我便積極參與並主持多個高校的學生田野實習,將那份“堅持在現場、奔波第一線”的精神接力下去。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幫助學生們堅定理想,我給他們悉心講解田野考古的現實意義和非凡樂趣,如地層學的無窮魅力、類型學的神奇妙用、田野基本功對論文寫作的幫助等。后來,有同學總結,田野考古有一種境界,便是欣然樂其中,此意如何意。
綿延5000多年而歷久彌新的中華文明,積澱了厚重的歷史、絢麗的文化。越是考古發掘,越是研究歷史,我就越是驚嘆於其中蘊藏的智慧、文化與傳統,深感自己有責任、有義務進行科普,讓公眾了解更多考古知識。從2021年開始,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便與多家單位聯合,開展“安徽考古走進中小學”公益活動。我們注意用場景化、情景式、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述考古故事,許多小朋友都聽得聚精會神,有的還感慨“原來我們的祖先這麼酷”。現在,我們還在嘗試以短視頻等方式傳播考古新發現。能夠將自己的所知所學傳遞給更多考古愛好者,增進公眾對歷史文化遺產的理解和熱愛,就是我們考古人的幸福。
考古辛苦嗎?答案是肯定的。但人嘛,拼的就是一個精氣神。精神在,就能干得好。想想月夜裡的考古現場,星光與燈光交織,陶片在泥土中閃爍微光,這樣的畫面滿是詩意。再過一年就要退休了,但我還會繼續奮斗,不斷向歷史深處求索,努力為考古事業作貢獻。
(作者為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本報記者李俊杰採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04日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