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嫦娥落月的啟示:放棄科學探索民生必定脆弱

王海

2013年12月16日10:15    來源:中國青年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嫦娥落月的啟示:放棄科學探索民生必定脆弱

  12月14日,嫦娥三號平穩落月,中國首次地外天體軟著陸成功。這是北京飛控中心大屏幕上顯示的嫦娥三號探測器監視相機傳回的月球表面照片。

  新華社 記者王建民 攝

  從昨晚到今晨,嫦娥三號平穩落月並放出“玉兔”的實時消息,成為國內民眾關注關心的第一熱點,同時在國外也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從嫦娥完美著陸月球虹灣地區開始,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有能力獨立自主實施月球軟著陸的國家。

  月亮,在中國文化中,有著特殊的意義。“嫦娥奔月”和“吳剛伐桂”的故事,以及故事裡的“廣寒宮”和“玉兔”,都反映了古代中國人豐富想象力和浪漫情懷的反映。月亮,在中國還是飽含著詩意的文學元素。

  中國人遙望月亮幾千年,今天終於可以觸摸。但觸摸月亮,以及可以預期的未來的登月行動,並不僅僅是中國人詩意和浪漫的釋放。當然,更不像網絡上個別人的吐槽,說“民生尚且多艱,霧霾仍然嚴重,探月又有何益”。

  嫦娥落月,是人類第130次探月活動,也是在1976年蘇聯“月球24號”探測器登陸月球后第一個重返月球的人類探測器。

  探索世界,探索宇宙,本來就是人類的本能,也是人類的使命。正是因為無數的好奇和無數理性的探索,才使得人類成為地球以及已知的宇宙中唯一的智慧生物。

  人類對於地球之外整個宇宙的好奇和探索,從來沒有停止過。和不停地探索地球上的未知之地一樣,人類生活在宇宙中,總想盡可能多地了解自己身處的環境。觀察太陽、月亮、星星以及各種天體的行動,從人類誕生之日就開始了。探索宇宙和解決民生,從來都沒有被認為是矛盾。

  人類之所以是人類,很重要一點在於有夢想。“萬戶”這個西方文獻中記載的古代中國人,制造了人類第一枚載人火箭“飛天”。如果按照當下的某種邏輯,人類飛到天上又有何意義?但飛天是人類自古的夢想,萬戶決意行之,並因此殞命。今天,人類終於能夠飛天,正是一代代“萬戶式”夢想的驅動。所以,萬戶是中國人的英雄,也是人類的英雄。

  郭守敬是我國和世界上著名的古代天文學家。在遙遠的元代,他帶領科研團隊行千裡萬裡,奔波於蠻荒的世界,來觀測天體,把人類的認識水平和歷法水平提高了一大步。這些成果,很快在農業生產和人類日常生活的各方面顯現出巨大的推動作用。

  編輯:吳章勇 來源:

分享到:
(責編:齊賀、文鬆輝)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