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地外宇宙的認知和探索方面,中國人有很長時間走在世界的前面。那個時候,中國也是世界文明的一個中心,也是我們民族在世界上最為強盛的時期。
上世紀50年代開始,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就爭相開展探月工程。盡管事件背后是有兩個國家的軍備競爭,但不能否認兩個國家的探月實踐對人類的認知水平以及現實民生福祉,都起到了巨大的持久的正面作用。
這一過程,將人類的航天技術水平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另外也產生了月球科學與行星科學,帶動一系列高新技術的發展,同時也誕生了一大批新型的工業群體,全面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經濟、科技、軍事的發展。
所以,如果歷史地看中國人的一系列航天行動,不是多余而是要抓緊趕超,同時中國人在科技各個領域穩步前進,也是中華民族復興過程中的必然。
從12月14日晚到現在,很多網友圍繞嫦娥落月有無實際意義在微博上進行了熱烈辯論。其實,這些疑問一直存在。很多人對許多重大的國家工程最想知道的是“實際意義”。無庸置疑,中國開展探月,對於中國科技進步將起巨大推動,對經濟發展與結構調整將起重要提升。此外,對新型高科技人才隊伍的培養與成長,對新興學科的誕生與發展,提高全民的科學素質以及人民生活質量的改善與提高等各個方面,都將產生並發揮難以估量的巨大作用。
人類有一代代積累認知的本能和能力。不局限於眼前當下,正是人類的一個特點,也是人類智慧不斷發展,人類認知不斷積累的原因。每一項重大科學發現,到實用都需要一個過程。我們享受著前人的認知,也有義務給后人增加認知。
如果給月球系上一根用太陽能電池板做成的腰帶,隻需長1.1萬公裡,寬400公裡,就能讓地球上的全人類子孫萬代有足夠的能源。此外,月球上極其豐富的稀土、鈾、釷、鉀、鈦、鐵、磷和氦-3等礦產資源,幾乎用之不竭。但有人說,這太難了,豈不是做夢!
是啊,人類不就是因為通過一代代人把一個個幾乎不可觸及的夢想變為現實,才能脫胎換骨發展到了今天?
民族復興的涵義是豐富的,是綜合的,並不僅僅在吃飽喝足,也在對科學的認知水平。何況,沒有后者的支撐,暫時的富足也一定是脆弱的。(特約評論員 王海)
編輯:吳章勇 來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