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早:災難報道請不要“消費災難”--觀點--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觀點專欄>>楊早專欄

專欄

楊早:災難報道請不要“消費災難”

——從《花謝舊金山》爭議談災難特稿的寫法

楊早

2013年07月12日12:22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手機看新聞

當記者寫下那篇《花謝舊金山》時,一定沒有想到這篇充滿煽情色彩的報道會因為一段外人莫名其妙的話而騰傳一時,舉世訕謗。“如果她們在世,知道浙江省委組織部部長蔡奇在關注她倆,王琳佳也許會驚喜地睜大了眼睛,笑瞇瞇的,而葉夢圓也許不敢相信地跳了起來。”

我剛看到這一段也很憤怒,恨不得照著記者、編輯的屁股踢上一腳。我認為這是不可原諒的失誤,只是我感覺到的不可原諒,跟其他憤怒的撻伐者們不全一樣。

按照記者的說法,她只是想選擇“一個大V”來突出事件的影響之大。那好,我們嘗試置換一下,將“浙江省委組織部部長蔡奇”換成“趙薇”或“韓寒”或“易中天”會怎麼樣?仍然很不舒服。

我們再來試試,換一個句式,改幾個詞語:“如果她們在世,知道那麼多大V在關注她倆的命運、性格與生活,王琳佳會不會驚奇地睜大了眼睛?而個性活潑的葉夢圓會不會不敢置信地跳起來?”

是不是感覺好一點?我換掉了官員姓名,“驚喜”肯定是鬼扯,“睜大了眼睛”又“笑瞇瞇的”,你來試試?“個性活潑”是在為“跳起來”這種夸張的舉止補充解釋。記者,我隻能幫你到這兒了。

更關鍵的改動是整句話變成了疑問句,減弱了敘事者越俎代庖的蠻橫。人們總將新聞稱為“歷史的底稿”,在走筆較為活潑的歷史著作中,這樣替人物想象另一種可能性的寫法並不鮮見。

那改動過的這句話可以留下來了嗎?對不起,若我是編輯,這句話還是要刪掉,因為邏輯上說不通:如果兩位小姑娘在世,何以會受到以蔡奇部長為代表的大V們的關注?她的那些重傷的、輕傷的、飽受驚嚇的夏令營同伴,受到了這樣的關注嗎?

正常人都不願看到災難橫生,但大型災難會引燃公眾對信息的渴求。這種時候,對於站在前排的新聞媒體是巨大的考驗,如何報道,如何敘事,如何既傳達出足量的有效信息,又不至於被人指責是在“消費災難”?

我小時候,有一個迷信,隻要家裡有人出門,不管是我自己還是父母親戚,我都會在心裡默默想象飛機失事、火車出軌、大街車禍……為什麼?因為那時我看到的災難報道,都會有這麼一段:當某某某告別家人出門時,他們萬萬沒有想到,這竟是他們的最后一面……既然“萬萬沒有想到”就出了事,那我“早就想過會出事”,豈不是能保佑家人平安?

小孩無知,諸君莫笑,這事兒隻說明,災難報道有它的模式,報道者盡力拉大災難場面與日常生活的反差,挖掘事前事后的種種征兆與細節,在字裡行間暗示讀者:如果這一切都不曾發生,該有多好。你得承認,這是最能催淚的手法——記者那段相當拙劣的假想,背后站著一個久遠的傳統。

與“壞事變好事”的中國災難報道傳統相比,這種災難報道模式更普遍,更隱晦,也更有效。它讓公眾在瞬間飆飛的眼淚中釋放了對公共安全的焦慮,同時,它讓“最慘者”從受害者行列中被獨立出來,正如地震報道中的馬太效應,海量的同情與援助涌向那些被鎖定的典型地點與人物,有意無意地造成了對其他非重點人、地的遮蔽。

如果敘事者是在文學創作,這種以點代面的典型挖掘方式或許無可厚非,被描寫對象的代表性由作者決定。然而在新聞報道中,這種模式是該受到質疑的,它用個人命運代替了群體命運,又用生活細節模糊了災難信息——是的,不隻災難,當一樁樁案件轉化成《知音》上的報道時,他們就是這麼做的。

王小波說,隻會讓人哭的電影不是好電影。而隻會讓人哭的新聞報道,就更糟糕了。那些煽情段落,那種表達模式,根本無法提供災難的有效信息,相反,它佔據了版面、時段與眼球,讓災難變成一出出反復上演的肥皂劇。或許可以將之稱為新聞報道中的“文學腔”,這是對文學表達手法的濫用。

我們都知道,海明威因為當過記者,在小說裡也惜語如金。那麼,還在當著記者、寫著特稿的中國海明威們,你們會甘於當一個隻會煽情的三流小說家嗎?

專欄作者簡介:

楊早:北大文學博士、中國社科院副研究員。《話題》系列叢書主編。是目前活躍在各大媒體的知名文化學者。

 

    往期專欄文章:

 

分享到:
(責編:王倩、文鬆輝)

相關專題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