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因為郭美美事件,紅會遭遇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至今未能消除。去年12月7日,中國紅十字會社會監督委員會(簡稱“社監委”)成立,但是社監委陷入輿論質疑的漩渦,無法脫身——先是被指為紅會公關部,繼而多名委員被疑與紅會有利益關系,是紅會的“臥底”。6月9日,社監委將召開第一次全體委員大會,社監委定位、職能等問題將提交討論。
社監委是第三方獨立監督機構,由16名委員組成,與紅會是監督與被監管的關系。當初,社監委成立,旨在通過監督紅會,提振紅會公信力,提振紅會的正面形象,但從現實反饋看,不僅紅會形象並未因之好轉,社監委也被“拖”下水,遭遇尷尬,甚至被譏為由紅會養著的“公關部”,這一幕恐怕誰都沒有料及。
社監委今日尷尬,並不奇怪。這是因為社監委的一些委員確實不夠獨立,甚至與紅會存在千絲萬縷的利益串聯。同時,社監委目前的工作成效與公眾預期尚有較大距離。成立半年來,社監委確實做了一些事,比如查証成都紅會捐款箱長毛事件,要求紅會對全國的捐款箱進行排查,以及在蘆山地震期間多次為紅會辟謠等等。這些事情不能說不重要,但不是最重要,或者說僅靠這些工作不可能重塑紅會公信力。紅會遭遇的信任危機,並非三言兩語就能化解,也不是社監委做了三兩件事就能達到奇效,使紅會恢復公眾信任。重塑紅會公信力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大刀闊斧改革,需要持之以恆的信息透明,也需要反腐動真格,如果社監委只是在門外“兜圈子”,注定徒勞無益。
如今,面對公眾質疑,社監委意識到了危機,有委員透露,在6月9日的會議上,委員們會對社監委的定位和職責進行討論,給予社監委一個明確定位。這種討論是必要的,等到信任危機不可收拾之際再討論就遲了。社監委以監督紅會為己任,但誰來監督社監委?社監委本身也需要監督,社監委的健康成長離不了公眾強有力的監督。打鐵還需自身硬,如果社監委自身就不夠光明磊落,勢必無法監督好紅會,也不可能贏得公眾信賴,一旦聲譽破產或者頻現問題,必將失去存在的價值。
當然,社監委不是紅會的救命稻草,不能指望社監委一出馬,紅會就立即重回昔日的榮耀,贏取公眾的信任。這一點,社監委委員王振耀說得很清楚,“紅會的信用不能靠社監委來挽救,社監委只是幫助紅會的一點點力量。”這一點點力量用好了可以事半功倍,用不好則事倍功半,不僅加重紅會的信任危機,還透支公眾當初對社監委的美好期待。
社監委何去何從,將如何定位和履行職責,需要公眾耐心等待。不管它的走向如何,紅會都有責任繼續接受公眾監督,更有責任公開、透明、廉潔、高效,提高公信力。誰能挽救了紅會?不是社監委,也不是公眾,而是紅會本身。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