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名家筆談:文明復興是和平發展之本

李君如

2013年04月11日05: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思考和謀劃中國與世界關系時,怎麼“走出去”首當其沖。從開放全局來考量,中國和平發展道路能不能成功,關鍵取決於自身能力,根本在於文明復興

  

  近年來,我國周邊關系出現新變化,鄰海主權爭議也趨於明顯,中國與世界的關系更趨復雜。一些人據此懷疑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還能否堅持。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中國將一如既往地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在博鰲亞洲論壇2013年年會上的主旨演講中,進一步指明“中國願同五大洲的朋友們攜手努力,共同創造亞洲和世界的美好未來,造福亞洲和世界人民”。這是對上述質疑最堅定的回答。

  中國與世界關系的新變化,是天下大勢給我們的外交與國際戰略提出的新課題。今天,我們倡導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指向的范圍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廣泛,原來更多針對的是美國、歐洲,現在不光要考慮美歐問題,還要統籌考慮其他區域,全方位堅持我們的和平發展道路,實施開放戰略。

  中國的開放戰略在調整,開放的范圍在向西部推移。如果說以往的開放是往東、往太平洋走的話,那麼現在,往西的方向也在逐漸打開。在這個方向上,有上合組織國家,有金磚五國,還有非洲,以及近鄰南亞地區國家。這樣的開放,才是全方位的開放。

  對外開放這種新趨向,要求我們在戰略調整中把握好幾個政策要點。首先,應堅持和平發展道路。中國在發展過程中不挑戰國際秩序,但應同世界各國,特別是新興市場化國家一起推進世界秩序的改革。其次,在和平發展合作基礎上堅持共贏原則,形成更廣泛的利益交匯點,擴大利益共同體。可以說,中國從對外開放到加入WTO,走和平發展道路,實際上就是在努力形成和擴大各方的利益交匯點,這不僅對中國而且對世界都將帶來極大的好處。再次,在戰略互信基礎上,建立多種形式的危機預防和控制機制,把危機控制在安全和發展的范圍內。國際事務中不可能沒有危機,關鍵是形成危機預防和控制機制。此外,還應通過深化國內改革來引導國際輿論,向世界展示中國強大而可親、可信的新形象。

  思考和謀劃中國與世界關系時,怎麼“走出去”首當其沖。中國要在世界上真正立足,必須把金融資本和工業資本結合起來,同時也要讓文化走出去,才能為世界人民所接受。現在,雖有國家戰略層面的倡導,但實際上“走出去”整體上比較散,力量不集中,甚至還有一些負面問題。從開放全局來考量,中國和平發展道路能不能成功,關鍵取決於自身能力,根本在於文明復興。文化上的軟實力來自文化的認同,要在這方面做出像樣的文章來。當前文化發展有成績,但還缺乏思想內涵,我們離文化強國的目標,距離還很遠。

  中國如何在對外關系中發掘共同的價值觀紐帶,也值得探究。在這個問題上,北約的轉型是值得重視的例子。冷戰結束后華約不存在了,一段時間內北約存在的理由似乎也不再存在,但美國轉而強調北約是大西洋兩岸所有國家共同價值觀的組織,就把一個軍事組織變成了一個價值觀組織,凡是挑戰共同價值觀的威脅,北約軍隊都有權介入。而在我們的國際合作中,缺少價值觀是短板,應認真研究上合組織、金磚國家等我們參與其中的國家組織的共同價值觀問題,探索建立維系這些組織持久發展的內在紐帶。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應該牢固樹立命運共同體意識,順應時代潮流,把握正確方向,堅持同舟共濟,推動亞洲和世界發展不斷邁上新台階”,已經為我們探索這一問題指出了方向。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原副校長)  

分享到:
(責編:劉軍濤、王倩)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