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財評:“個轉企”,“小攤”煙火氣迸發大能量


筆者最近採訪了一戶剛完成“個轉企”的經營主體。這位手機店的老板最初只是為了拿到企業“身份”,因為隻有企業有資格申報國家發布的電子產品購新補貼政策。轉企后,他的公司不僅拿到了“國補”資格,交易量比去年同期翻了兩番,還以企業“身份”申請了擴大經營需要的貸款。
“個轉企”不僅是個體工商戶“名”的更改,也是內部治理結構的優化,會帶來更多“實”的變化,有助於個體工商戶做大做強,增強市場競爭力,拓展其生存和發展空間。
近日,市場監管總局等九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推進高效辦成個體工商戶轉型為企業“一件事”加大培育幫扶力度的指導意見》。支持個體工商戶轉型為企業,有效降低轉換成本,服務更多個體工商戶做大做強,推動民營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民營經濟本就發端於個體工商戶。目前,我國1億多戶個體工商戶支撐了近3億人就業,個體工商戶是我國數量最多的經營主體,是國民經濟的“毛細血管”,是擴大就業、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撐。
個體工商戶是民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其發展也存在法人地位缺失、土地不能競標、融資貸款難等競爭劣勢,並且相對於企業來說,在經營領域、品牌效應、競爭能力等方面缺乏比較優勢。一些有實力的個體工商戶升級為企業,可以更好地提升管理機制、增強競爭力。
其實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個轉企”早已有之,如今九部門出台的指導意見是為了優化流程,簡化手續,推動高效辦成這“一件事”。個體工商戶通過直接變更方式轉為企業,不僅可以依法保留字號等經營要素,還可以同步辦理稅務、社保、公積金等相關事項,符合條件的食品生產經營、煙草專賣、道路普通貨物運輸等行政許可也予以延續。總之,要讓廣大個體工商戶更便捷地共享統一大市場建設成果。
“個轉企”能幫助個體工商戶更好地成長,但絕不是要對個體工商戶揠苗助長,最核心的就是要充分尊重個體工商戶自身對經營模式的選擇。一些“成長型”“發展型”和“名特優新”個體工商戶,如果願意轉為企業,相關部門可以對其進行梯度培育,加強政策支持,加大職業技能培訓傾斜力度,助其一臂之力。但要警惕一些地方設置有關“個轉企”數量、增速或者比例的指標,強制、誘導個體工商戶轉型為企業,搞形式主義。有些個體工商戶就是“小而美”,就是人間煙火氣,各地也要想辦法優化個體工商戶的營商環境。“個轉企”這個“手續”產生不了經濟效益,通過“個轉企”讓經營主體更好地發展才有更大的經濟效益。
個體工商戶是民營企業的“孵化器”和“后備軍”,暢通“個轉企”,將進一步促進個體工商戶迸發更大的經濟能量,增強我國經濟的強大活力和韌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