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財評:小心水光針美容不成變毀容


“敷一千張面膜,不如打一針水光!”“改善肌膚暗沉”“煥發自然光彩”……時下,憑借“快速變美”特色水光針收獲擁躉無數。但媒體調查發現,個別正規醫美機構違規將械二類水光產品用於注射﹔一些沒有注射資質的生活美容店、工作室,在這個暑期裡公然提供代打服務﹔在部分化妝品批發市場,違禁的水光針劑、麻貼等產品,正通過各種渠道流向市場……
在很多人心目中,水光針就是最基礎的醫美項目,往往因“輕醫美”之“輕”而忽視其潛在風險。事實上,水光針操作過程涉及破皮,屬於有創操作,還需要使用麻藥,處理不當極易造成損傷。貴陽詹女士打完水光針后變面癱,江蘇沭陽王女士注射部位出現大面積腫脹……違規水光針變毀容針的案例,已屢見不鮮。
稍加了解可知,在非正規醫美機構或生活美容場所進行水光針注射,由於缺乏嚴格的無菌操作環境,容易導致感染﹔無資質的水光針產品成分不明,可能含有激素、重金屬等違禁成分,容易引發過敏反應。更嚴重的是,注射非法水光針可能會引發並發症。一旦出現不良反應,消費者往往需要花費高額費用進行修復,甚至受到不可逆損傷,進一步加重容貌焦慮引發的心理負擔。
值得一提的是,違規水光針曝光的只是“輕醫美”亂象的冰山一角。美博會攤位上,2元一份的瓶子裡,一會兒“裝的生長因子”,一會兒又成了臍帶血﹔“供貨商”賣著無資質、難辨真偽的肉毒素,卻能在全國發展83名下線,月銷售額達30多萬元……近年來隨著醫美行業市場規模不斷擴大,非法機構、無証醫師以及假冒產品等亂象頻出,屢受詬病。
概而言之,有部分醫美機構為了追求高額利潤,對服務和產品漫天要價﹔也有一些醫美機構通過夸大效果、偽造成功案例等吸引消費者﹔包括行業無資質操作、操作不規范、設備和產品不合格導致事故多發等,種種陷阱不僅讓消費者人財兩失,而且嚴重擾亂市場秩序、損害行業聲譽和生態。
說好的“小而美”為何變成了很多人的“傷不起”?首先這與一些商家見利忘義、追求畸形利益有關。從“低價引流”到使用來路不明的問題產品,個別醫美機構為了斂財無所不用其極,甚至有非法機構參與其中。
“輕醫美”成為醫美領域投訴重災區,也折射監管相對滯后。早在2023年多部門即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醫療美容行業監管工作的指導意見》,就規范和促進醫療美容行業發展提出一系列針對性舉措。但“輕醫美”的野蠻發展卻遲遲無法受到嚴格規范,特別是在具體實踐中一些醫美機構故意規避規定,打擦邊球。而一些管理部門缺乏主動監督意識,導致違規操作的“輕醫美”服務大行其道。
哪裡存在短板就從哪裡補起,哪裡有問題就從哪裡治理。例如,市場監管總局日前發布《醫療廣告監管工作指南》,對醫療廣告監管執法的原則和具體監管規則作出細化規定,尤其嚴加規范醫療美容廣告。特別是重申了醫療廣告違法情形有關行刑銜接等內容,規定了互聯網平台企業的責任義務。
改變行業生態失衡與監管相對滯后的態勢,也有待強化全鏈條監管,例如建立“黑名單”信用懲戒機制,以有力有效規范“輕醫美”。
對消費者來說則應消除認知誤區。“輕醫美”雖帶個“輕”字,本質上依然是醫療行為,萬不可掉以輕心、草率行事,別為了美而遭了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