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人民觀點

人民日報評論部:個人努力如何突破“關系重圍”

——城鎮化進程的中國思考之二

本報評論部

2014年02月13日04:1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個人努力如何突破“關系重圍”(人民觀點)

  提升中小城市對人才的吸引力,除了提供更多的資源和機會,更重要的是規范分配規則、營造公平環境

  春節過后,一個段子在微博上流傳,“未來幾天,又將是秀蘭、翠花、桂芳、大強、二餅、狗剩們陸陸續續變回Linda、Mary、Vivian、George、Michael、Justin的時候了”。在今天的流動中國,人們身份轉換的頻率大大加快,各種身份關系更加復雜多元。

  流動性變化的背后,是兩種不同的環境和文化。前者是土生土長的故鄉,一個有千絲萬縷聯系的熟人社會﹔后者則是“高端大氣”的北上廣,一個彼此相對獨立的陌生人社會。在二者的相互切換中,從“秀蘭”成為“Linda”不容易, 而要從“Linda”變回“秀蘭”可能更難。這幾年,許多人先是“逃離”北上廣,后又“逃回”北上廣,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於是,一方面是大城市的人才高消費,一方面卻是中小城市的人才緊缺。年輕人“折返跑”的背后,有著種種無奈﹔而中小城市人才隻出不進、多出少進的現狀,則是亟待解決的發展命題。尤其是,當國家新型城鎮化戰略明確“以中小城市為重點”,中小城市既蘊藏著巨大發展潛力,也成為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在此背景下,中國如何形成正常、合理的人才流動?中小城市如何吸引高素質人才回流?這直接關系到中國城市化的內涵和素質

  “大城市有機會,中小城市要拼爹”。一位北漂情緒化的感慨,折射出一種客觀現實:大城市的艱辛,小城市永遠不懂﹔而小城市的關系,大城市也很難解開。相對於北上廣等一線城市,二三線城市的人情、關系更濃。開車的人都知道,同樣是酒駕,在北京很少有人敢以身試法,在中小城市則可能心存僥幸,因為總能找到關系。許多人回到中小城市工作,發現自己已不適應,因為在一個熟人社會,做事往往講關系、論人情,個人的努力常常陷入關系的重圍。類似的看法或許偏激,卻反映了人們對某些現實邏輯的隱憂。

  法學家梅因有句膾炙人口的名言:進步社會的運動,是一個從“身份到契約”的過程。北上廣處於中國現代化最前沿,經濟發達、國際化程度高,基本上是“陌生人社會”,人情、關系的重要性相對降低,個人能力的重要程度提升了,沒有關系的年輕人也可以找到晉身之階。相形之下,現代化水平不高、市場化程度較低的中小城市,資源更多集中在政府手中,“關系”也因此變得更加重要。這些年來,媒體爆出的“蘿卜招聘”、扯出的裙帶關系,出自中小城市的比例明顯要高。試想,如果有關系,就可以“近水樓台先得月”﹔沒關系,草根逆襲隻能是鏡花水月,中小城市對人才的吸引力從何而來?

  在這個意義上,與中小城市相比,大城市的優勢不只是高樓大廈,更在於相對公平的契約關系。反過來講,提升中小城市對人才的吸引力,除了提供更多的資源和機會,更重要的是規范分配規則、營造公平環境,用法治思維、規則意識取代地域情結、人情關系。一方面,從市場經濟秩序著手,真正“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構建全面開放、自由競爭的就業環境﹔另一方面,從社會法治秩序著手,加快轉變政府職能,進一步簡政放權,從源頭上治理“拼爹”背后的“拼權”現象

  古人說,“公則四通八達,私則一偏而隅”。按照十八大提出的要求,更加注重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使所有人都能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應有的利益,我們的社會才有活力,中小城市也才會有吸引力。是身份和關系決定命運,還是努力和奮斗創造未來?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實踐,已經給出了堅定選擇。鞏固和壯大這一社會進步主流,讓個人奮斗突破“關系重圍”,讓公平正義普照中國大地,才能讓更多人看得到希望、摸得到未來、守得住理想、圓得了夢想。

  《 人民日報 》( 2014年02月13日 05 版)

分享到:
(責編:曹昆、文鬆輝)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