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市場發展至今,仍然未能脫離“政策市”的窠臼。希望監管部門能清醒過來,股市監管需要建立起常態化、科學化的機制,而不能成為某項政策的御用工具。
昨天,A股市場出現嚴重暴跌,上証指數猛烈下挫7.70%,創7年來最大單日跌幅,近200家個股跌停。
A股市場創建至今25年來,經歷了多次暴漲暴跌,投資者對於這種“市態炎涼”大都已有清醒認識。此次暴跌與以往多次暴跌相似,主要是政策的突然變化所致。這表明,A股市場發展至今,仍然未能脫離“政策市”的窠臼。
從去年10月底開始,低迷數年的A股市場出現了快速上漲。這一輪行情的一個重要特征是成交量大幅度上升,並在去年底首次出現了日成交量超過1萬億元的紀錄。A股市場長期受資金短缺的困擾,在貨幣政策持續從緊的背景下,並無增量資金進入,行情的啟動,主要是由証監會和交易所在前期積極推進的融資融券所致。
融資融券交易是一種信用交易,我國於2010年3月底正式開通這項交易后,幾年來這一業務基本在“沉睡”。去年,部分機構在監管部門支持下,提高了融資融券比例,為這輪行情的啟動提供了基礎條件。但是,這種由融資融券撬動的股市行情有很大的泡沫成分,並不能反映市場真實的投資動向,向投資者提供的是一種扭曲的投資信息。而在本輪行情展開之初,特別是在成交量已經不可思議地超過1萬億元時,監管部門卻一直未發出預警,使各方對市場產生嚴重誤判,違規資金蜂擁進入股市,它們推動了行情快速上升,卻已經在擾亂金融秩序。
1月16日,証監會對45家証券公司的融資類業務進行檢查,並對相關公司進行了處理。銀監會也表示將嚴查違規入市的杠杆資金。在監管層態度變化后,機構對融資融券強行平倉,市場驟然失血,導致行情急轉直下,而融資融券者由於放大了交易規模,導致投資者損失急劇放大,並且通過平倉將損失鎖定,一些重倉藍籌股的投資者遂陷入滅頂之災。
回顧這輪由融資融券發動起來的行情,可以清楚地看出,這是一種典型的“政策市”表現。融資融券作為一種交易手段,引入A股市場未嘗不可,但監管部門不能因為政策的需要而功利性引導,又在其惡性膨脹后驟然提升監管力度,使投資者交易處於不穩定、不安全狀態。希望投資者能夠通過這場暴跌清醒過來,由融資融券堆砌起來的泡沫不可能為股市行情上升提供可靠的正能量,更希望監管部門能清醒過來,股市監管需要建立起常態化、科學化的機制,而不能成為某項政策的御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