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曾經的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現今的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能夠從專業的角度講述出當下語文教育存在的種種弊端,不管從哪個角度講,都是值得肯定與贊揚的。然而,在擔任教育部新聞發言人期間,王旭明對推動這些問題的解決究竟作了哪些努力?如果說當時自己的確沒有發現這方面存在的問題,還情有可原。但倘若當時已發現,卻因為職業定位和特殊話語權限而規避,隻能証明另一個不屬於語文教育本身的問題。
我們或許可以理解王旭明的苦衷,但是他現在的反思,更應該付諸自己的行動。比如說當下語文課至少有一半是不應該學的內容,語文課本中充斥著一股令人窒息的“偽”。姑且不去計較他對這一結論的提出到底作了多少研究,也暫且不去爭論他區分語文課本內容真偽的標准到底是什麼,單就他是語文出版社社長的特殊身份而言,筆者很想知道的是,在他這些理念的影響下,語文出版社出版的系列教材是否都改掉了這些毛病,並為廣大學子提供了“稱心如意”的教材?
除此之外,王旭明還強調要增加古詩文在語文教材中的比例,這其實並無新意,也未必是科學的論斷。語文教育的目的,主要是通過對課本知識的講解來促使學生探索品質的養成,並以此達到道德意識的覺醒和自由心靈的構建。而課本知識的構成,從來都強調比例協調,搭配均衡。迄今為止,還沒有研究能夠証明現代文對學生的啟迪作用就要比古詩文差。
王旭明基於自我責任意識而出現的公共表達,本沒有什麼過錯,但三番五次下的喧囂發難,卻不見問題的直觀進展,隻見批評不見建設性意見,更在實際的崗位上不見實際的行動,這會把自己退化成職業的僅以惹口水引爭議的批評家層次,讓這類批評減色不少。
(四川 張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