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中國道路中國夢

人民日報:公正情懷是司法必需品

安瑞超

2014年02月07日06:50    來源: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把人民群眾的事當作自己的事,把人民群眾的小事當作自己的大事”——前不久召開的中央政法工作會議,強調了政法工作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核心價值追求。作為一名法官助理,我深受振奮,也深切體會到,政法工作人員的公正情懷,對於讓人民群眾從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不可或缺。

  記得入職之初,老同志就告訴我,要把大部分工作時間花在與當事人的交談上。我原以為,談話除了能偶爾獲取一些証據和線索外,並無太多價值。但接觸案件多了,我漸漸發現,與當事人每一次接觸交流,不但能讓我更深刻地了解到公眾的司法需求,還直接影響到當事人對法院乃至法律的看法,幾分鐘的對話可能就讓法律的威信散播進激憤者心中。

  在執行一次分家析產的案件中,一位80多歲的老奶奶覺得法院判決不公,堅持認為女兒不應繼承家族財產。解釋法律規定的兒女贍養義務,解釋現代社會家庭觀念的轉變,我們幾番苦口婆心的勸說,老奶奶終於接受男女均分財產的判決,案件得以順利解決。雖然“服判息訴”是理想的司法結果,但達成這個結果卻並不簡單,沒有司法工作者的傾力付出,單憑一紙法律判決,恐不足讓司法判決取信於當事人。

  作為一項審慎嚴謹的工作,如果不分青紅皂白簡單適用法律,不僅當事人無法感受到法律的溫暖,甚至可能制造冤假錯案。日常工作中,我常常看到眾多法官為了一個案件反復掂量、討論,常常看到滿頭白發的老法官犧牲休息時間加班工作,常常聽到同事說起晚上做夢夢到案情,感動之情總在我內心油然而生,這也讓我更加明白,公正情懷是司法工作的必需品,離開了它,法官就不是一個好法官,司法公正也會失去保障。

  公正是人類社會的永恆話題,司法則是守護社會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線。對於老百姓而言,再也沒有什麼比司法不公更讓人絕望的事了。司法公正,不僅體現在法律層面上,更關乎每一個當事人心理認同和法律信仰。因此,每一次法律的適用,並不單純是邏輯推演,也包含著對個體悲歡命運的關懷。每一次有益的審判或者執法,既需要法官鐵石心腸地適用法律,更需要用使命感和責任意識去喚起當事人對法律和司法工作的共鳴和支持。

  “法律既不是銘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銘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心裡。”公眾的司法信仰源於司法者公正地適用法律,源於看得見、感受得到的公平正義的存在。這有賴法官用法律去守護正義,用心靈去貼近心靈,用付出去換得認可。法官若不能用公正情懷取信於民,法治社會的大廈必定會因基石不穩而崩塌。

  司法工作沒有小事,每一樁案件都是一次檢驗司法公正的考試,都是法治宣傳的課堂。守住了司法公正的底線,公眾才能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而這,正是選擇堅守在這平凡朴實崗位上的意義。

  (作者為北京市豐台區法院法官助理)


  《 人民日報 》( 2014年02月07日 05 版)

分享到:
(責編:蘇楠、潘旭海)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