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人民觀點

人民日報評論部:打開解放思想這個“總開關”

——增強推進改革的信心和勇氣之二

本報評論部

2013年11月21日03:4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打開解放思想這個“總開關”(人民觀點)

  對於我們黨而言,解放思想不是解決問題的權宜之計,而是一以貫之的思想路線﹔對於改革開放實踐而言,解放思想不是一步到位的終點,而是繼續前行的起點

  評價中國改革開放,一位外國觀察家曾經感慨:人類21世紀是從1978年開始的。而置身其間的中國人,恐怕對一句話的感觸更為深刻:一切始於解放思想。35年來,思想的解放與改革的進程總是相互激蕩,“思想解放—理論創新—改革突破”成為開啟每一段改革新航程的必然選擇。

  “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論及改革條件和目的時,把“解放思想”列於首要位置,並特別強調其“總開關”作用。這再次表明,對於我們黨而言,解放思想不是解決問題的權宜之計,而是一以貫之的思想路線﹔對於改革開放實踐而言,解放思想不是一步到位的終點,而是繼續前行的起點。

  沒有思想的先導,就不會有行動的跟進﹔思想上能否破冰,直接決定著行動上能否突圍。關於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屆三中全會有很多新亮點、新突破。要將方案轉化為行動、將藍圖轉變為現實,解放思想是基本前提。反過來講,如果思想不解放,我們就很難看清各種利益固化的症結所在,很難找准突破的方向和著力點,很難拿出有突破性的改革舉措。

  馬克思說過,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會使自己出丑。如果說,過去的解放思想更多是“頭腦風暴”,今天解放思想則要面對現實的利益博弈。一些人嘴上說思想解放,骨子裡怕思想解放﹔一些部門抽象地贊成思想解放,具體地反對思想解放。說到底是一個利益問題。從調節分配到簡政放權,許多時候,影響改革的思想障礙很多不是來自體制外而是來自體制內,尤其來自各種既得利益的羈絆。正因如此,中央反復強調,要正確處理中央與地方、全局和局部、長遠和當前的關系,正確對待利益格局調整,堅決克服地方和部門利益的掣肘。

  在新的時代場景中解放思想,不僅要有時不我待的歷史主動,更要有自外於既得利益的政治擔當。隻有以自我革新的勇氣和胸懷,跳出條條框框限制,克服部門利益掣肘,改革者才能擺脫局部利益的狹隘,穿透短視思維的迷霧,滿足人民對公平正義的追求,實現長遠可持續的發展。試想,如果沒有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破冰,怎麼會有蘊藏於農村中的生產潛力的充分釋放?如果害怕競爭拒絕加入世貿組織,中國又怎能分享全球化帶來的紅利?正是看到這一點,約翰·奈斯比特才在《中國大趨勢》一書中感嘆:“解放思想是中國社會變革中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支柱。”

  當然,敢於解放思想,更要善於解放思想。呼喚解放思想的勇氣,激發大膽探索的豪情,並不意味著脫離實際、盲目蠻干。解放思想是探索規律、追求真理的過程,必然立足於實事求是的基礎之上。解放思想,首先要有指導思想,如果不從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所謂“解放”就可能走向反面﹔解放思想,為的是解決中國問題,如果只是閉門造車拍腦袋決策,所謂“解放”不過是頭腦發熱。我們強調膽子要大、步子要穩,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即便是摸著石頭過河,也要按照已經認識到的規律來辦,而不能腳踩西瓜皮,滑到哪裡算哪裡。

  無論從哪方面來看,今天思想解放不可能是一聲令下的活動,也不是靠等“指示”、等“批准”就能實現的。警惕解放思想“口號化”、“標簽化”,不僅需要統攬全局的頂層設計,也需要具體而微的基層實踐﹔不僅要沖破思想觀念障礙,還要突破利益固化藩籬,甚至還可能承擔一定的政治風險。從這個角度,解放思想是一個系統工程,離不開個人的勇氣擔當,也有賴於良好的社會環境。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就指出:好的意見不那麼敢講,對壞人壞事不那麼敢反對,這種狀況不改變,怎麼能叫大家解放思想、開動腦筋?35年后,隻要有利於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隻要有利於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隻要有利於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隻要有利於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就要大膽試、大膽闖,就要堅決破、堅決改。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這“四個隻要有利於”,既是推進改革開放的基本共識,也應成為銳意探索者的底氣所在。

  改革未竟全功,思想更待解放。涵養“計利當計天下利”的情懷,秉持“風物長宜放眼量”的遠見,以新一輪思想大解放推動新一輪大發展,不斷煥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機活力,我們將迎來的,不僅是物質之變,更是精神之變、氣質之變﹔不僅有思想的真砥礪,更有社會的真進步、國家的大發展。

   

分享到:
(責編:崔東、文鬆輝)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