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克強9日下午在第16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上指出,中國與東盟要以長遠眼光看待彼此關系,凝聚兩點政治共識和七個領域合作,使今后十年雙方合作朝著寬領域、深層次、高水平方向發展。兩點政治共識:一是推進合作的根本在深化戰略互信,拓展睦鄰友好。二是深化合作的關鍵是聚焦經濟發展,擴大互利共贏。七個領域合作包括積極探討簽署中國—東盟國家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等方面的合作。
兩點政治共識和七個領域合作,可概括為2+7合作框架,是中國新一屆政府對今后十年中國東盟關系發展的政策宣示,其要義是增進中國與東盟的戰略互信,深化全方位合作,實現共同發展與繁榮,續寫中國—東盟戰略合作的新篇章。
中國與東盟(東南亞國家聯盟)正式對話,始於1991年。20多年的發展史中,有幾個不容忽視的裡程碑,比如1997年12月,中國與東盟領導人發表了《聯合宣言》,確定了面向21世紀的睦鄰互信伙伴關系,中國與東盟關系進入一個新階段。2002年11月,在第六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上,雙方簽署了《中國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確定了2010年建成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目標。2003年10月,中國與東盟建立了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過去10年,中國與東盟的關系不斷升華,合作不斷深化,結出了累累碩果,這是“黃金十年”。
中國與東盟有太多的利益交集,雙方的合作有必要朝著寬領域、深層次、高水平方向發展。而實現這種發展,必須先達成共識。沒有共識,一切便無從談起﹔不能求同存異,合作就有障礙,或生齟齬。中國與東盟的共識可簡化為兩個詞,一個是互信,一個是互利。互信,才能共同維護地區和平與穩定﹔維護地區和平與穩定,是為了實現互利。互利的前提是互信,正如李克強總理所稱,如果說中國和東盟互為“經”、“緯”,互信就是“梭”,經緯緊密交織,才能織就未來合作的壯麗錦繡。
為了以和平方式解決南海相關爭議,2002年,中國和東盟達成了《南海各方行為宣言》,這是中國與東盟國家達成的重要政治共識,是南海和平穩定的基石。當然,光有《宣言》還不夠,全面有效落實《宣言》才是關鍵,這就需要在落實《宣言》框架下繼續就制訂“南海行為准則”,目前中國與東盟已經就此達成一定共識,不過,准則的完成,尚需要時間。誠然,寧靜的南海是各國之福,南海起波瀾對誰都不利。
有了共識,更需要行動。在共識下不斷集結行動,才能愈發彰顯效果。從2002年到2012年,中國和東盟雙邊貿易額年均增長23.6%,目前已達到4000億美元﹔相互投資累計超過1000億美元,增長3.4倍。中國成為東盟最大貿易伙伴,東盟是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中國和東盟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自由貿易區。這種喜人的成就,靠的就是真誠推動和務實行動。而未來10年,要打造鑽石十年,要結出更多、更碩大的成果,比如2020年雙方貿易額達到1萬億美元,離不了更開放的姿態、更強大的決心、更堅定的行動。
在“黃金十年”的基礎上打造“鑽石十年”,不可謂不艱難,但是並非虛妄之談,原因在於中國與東盟尚有更深的合作領域可以挖掘,更多的潛能可以釋放。縱觀李總理提出的七個建議:積極探討簽署中國—東盟國家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啟動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談判﹔加快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本地區金融合作和風險防范﹔穩步推進海上合作﹔加強安全領域交流與合作﹔密切人文、科技、環保等交流,一旦落實,會帶給中國和東盟更多的紅利。以加快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建設為例,中國完全可以發揮優勢,據報道,就基礎設施而言,亞洲開發銀行估計,2010年到2020年的10年間,東亞地區基建資金需求規模為8萬億美元,這為深化中國與東盟的合作提供了抓手。
李克強總理表示,“中國新一屆政府高度重視東盟,將東盟作為周邊外交的優先方向。我們要多栽花,不栽刺,永做好鄰居、好朋友、好伙伴。”“多栽花,不栽刺”這一說法既別致,又透出殷切期待。中國和東盟關系的枝繁葉茂,花團錦簇,需要雙方共同努力,努力才有成果,有了成果才能惠及本國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