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觀點專題>>打擊網絡謠言,共守“七條底線”>>法律如何界定“網絡誹謗”等犯罪行為

專家解讀兩高解釋:這不是網上所說的簡單打壓

2013年09月10日04:19    來源:京華時報    手機看新聞

  針對兩高出台的司法解釋,昨天記者採訪了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洪道德。洪道德表示,司法解釋界定了網絡上謠言與正當言論的界限,有了具體的違法犯罪標准,對正常的言論實際上是一種保障。

  京華時報:在此時出台司法解釋的背景和意義何在?

  洪道德:此次出台司法解釋有兩個方面的意義,首先能規范公檢法機關對此類案件的訴訟活動,有了一個固定的程序。其次,司法解釋設定了一個界限,確定什麼是違法犯罪,什麼是正常的言論。有了具體的違法犯罪標准,隻要不去觸犯這個底線,言論就是自由的。實際上,司法解釋是給了言論自由必要的保障。這並不是像網上所說的簡單打壓,因為有了具體的標准,正常的言論,反而是受到了保護。

  京華時報:為什麼會將誹謗信息界定為“轉發500、點擊5000”就算是“情節嚴重”?轉發的轉發算不算轉發?

  洪道德:具體為何界定為這個數字,目前還不好說,這只是一個構成罪的標准。轉發的轉發,也就應該計算在“轉發”的范圍之內。否則,就成了引導造謠者避罪了。如果轉發的轉發不算在內,造謠者就會看自己的信息,一看要快轉發499了,就趕緊刪了。

  轉發的轉發也計算在內,就讓謠言制造者對謠言不可控,真正的目的可能就是為了不讓制造謠言。因為如果一個謠言被大V轉發了,可能在5分鐘內轉發就能超過500次。實際上,如何界定,還是要看產生的影響有多大。

  京華時報:如果剛好“轉發499、點擊4999”,應該怎麼處理?

  洪道德:按照司法解釋,是不算犯罪的。但實際上,就像我剛才所說,轉發次數很難控制。京華時報:如果帖子是“……是真的嗎,求辟謠”,這樣被轉發或者點擊數量到達上限應該怎麼處理?

  洪道德:這也應該算轉發,要是達到上限,肯定會按規定處理。

  京華時報:司法解釋中稱“不是故意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就不應以誹謗罪追責。其中的“故意”怎麼理解和判定?

  洪道德:這就是司法過程中常說的“允許錯告,不允許誣告”。錯告要有一定的事實根據,比如懷疑一個人的經濟來源不正常,然后舉報,司法機關進行調查后即使發現不存在問題,也不算誣告,也不追究責任。誣告則是知道不是真的,或者捏造一個事實,目的就是讓對方坐牢。但舉報首先也是應該向司法等機關進行舉報,而不是未舉報就先在網上發布,這樣也容易給他人造成不良后果,也要追究責任。

  京華時報:如果“造謠”帖遭到水軍或者他人惡意轉發,應該如何處理?

  洪道德:確實會有這種情況,因為有一個具體的數字。因此,最好還是不要造謠。

  京華時報:最高法在新聞發布會上說,網絡有公共屬性,是社會公共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你怎麼看?

  洪道德:實際上,還要看謠言有沒有造成現實生活的公共秩序混亂。這個秩序不隻包括工作秩序和生活秩序,也包括道德秩序,比如針對雷鋒的謠言,就是造成了道德秩序的混亂。

  □相關新聞

  不小心點鼠標散布言論不作為犯罪處理

  昨天,兩高的司法解釋中,網絡誹謗和尋舋滋事似乎有些相同,都是編造虛假信息。為何同是編造虛假信息,卻適用兩個不同的罪名?

  最高法刑三庭法官劉靜坤在接受中央電視台採訪時表示:這兩者所針對的客體不一樣,誹謗主要侵犯公民人身權利和民主權利,尋舋滋事則主要是擾亂公共秩序﹔虛假信息的內容也不同,誹謗主要針對特定個體的信息,尋舋滋事則面對不特定的人或特定的事件﹔所造成的社會危害也不同,誹謗主要為了毀壞他人名譽,尋舋滋事則主要是想起哄鬧事,造成公共秩序嚴重混亂。

  也有一些網友認為,出台司法解釋嚴打網絡造謠會不會打壓網絡監督和舉報?

  對此,最高法刑三庭庭長戴長林接受央視採訪時指出,司法解釋所說的誹謗,強調的是捏造事實在網上散布,要達到情節嚴重。如果不是故意的捏造事實來誹謗他人,而是舉報的內容有所失實,而且也是有據可查的,就不應該追究刑事責任。戴長林表示,監督和舉報權是憲法賦予公民的權利,網絡監督和舉報權應依法予以保障,保護公民的言論自由權。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謝望原也表示,誹謗罪是一種故意犯罪,要求行為人必須主觀上有惡意中傷他人的意圖和目的。如果是不小心或因為某種過失點擊了鼠標,散布了不利他人的言論,這種情況不作為犯罪處理。和洪道德一樣,謝望原表示,司法解釋主要是為了有效打擊和防范網上誹謗等,有效地保護網絡秩序。(京華時報記者 袁國禮)

(來源:京華時報)

分享到:
(責編:王倩、文鬆輝)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