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觀點專題>>打擊網絡謠言,共守“七條底線”>>各方評論

人民觀點

人民日報評論部:珍惜網絡“意見共同體”

本報評論部

2013年08月16日10:2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作為先“潮”起來的中國人,時刻秉持一種“底線自覺”,並以此凝聚更多社會共識,我們就能為轉型期中國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就能讓互聯網更多地有益於中國社會的文明轉型

日前,由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主辦的“網絡名人社會責任論壇”提出網絡空間的“七條底線”,不僅成為與會者的共識,也引發了網絡的轉發熱議。有“大V”表示,要“和小伙伴們”“以責任爭取更大自由”﹔也有網友認為,“七條底線”應成為公共討論的原點。

正如人民網總裁廖玒在論壇上的發言所述,“今天,從微博到微信,互聯網已經成為信息總匯和社交平台,成為相當一部分中國人生活中的空氣和鹽,不可或缺”。在這個全新的公共空間裡,億萬網友以無上的熱情營造著平等對話的自由天地,卻也有一些人將這種登臨新大陸式的自由,理解成放縱恣肆的隨心所欲。

近幾年來,我們目睹了BBS的“六九爆吧”,民族情緒泛濫﹔見証了“方韓大戰”,網友好勇斗狠,忘記了雙方最初的分歧是什麼﹔不同群體言語不和,動輒“微博約架”……不知不覺間,快意恩仇的暢所欲言,變成聚嘯山林的狂歡,日常社會生活中的言行規范、理性素養和道德自律,在這裡被一些人拋在腦后。

網友的個性千差萬別,但網絡是我們的共同家園﹔網友的意見百花齊放,但互聯網應該是一個彼此尊重的意見共同體。誰不希望自己的家園和諧生動,誰願意生活在誹謗謾罵滿天飛的公共輿論廣場?正因如此,人民日報法人微博上,一條“微倡議:微博上請別罵臟話”,轉發3萬次,評論近萬條﹔一條關於“抵制日貨”的“幾點建議”,因呼吁文明理性,被轉發11萬次,評論近2萬條。今天的互聯網上,尋找“最大公約數”,劃出“共同的底線”,不僅是人心所向,更是發展所需。推動中國互聯網的健康發展,比知識更重要的,是基本共識﹔比技術創新更迫切的,是為網絡文明構筑共同底線。

“法律法規底線、社會主義制度底線、國家利益底線、公民合法權益底線、社會公共秩序底線、道德風尚底線、信息真實性底線”。這“七條底線”,表達了一種“權利責任對等”的要求,也體現了一種回歸常識、回歸責任的努力。今天的互聯網,不缺“憤青”,社會轉型期種種復雜問題,有的是“吐槽”的題材﹔缺的是建設性批評和參與性人格,缺的是推己及人的公共理性。隻有守住言論底線,才有言論空間的真正自由,才有理性平和的公共討論和交流,才有在百家爭鳴中締結意見共同體的可能,才不會用輿情撕裂民情,以輿論沖突加劇現實沖突。這一點,對於中國人精神世界的構建,對於中國社會的轉型升級,都具有深遠意義。

法國作家雨果在其名著《笑面人》中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的地位向上升,我們的責任心就逐步加重。升得愈高,責任愈重。”眾聲喧嘩、消息蕪雜的互聯網上,與普通網友相比,網絡名人粉絲成堆、擁躉甚眾,無疑有著更高的話語分貝。他們的言論,往往能收獲海量轉發、裂變式傳播。網絡名人不僅要自己守住底線,更有責任引導普通網民塑造議事的公共理性,充當法治倡導者、倫理堅守者,而不是被浮躁情緒裹挾,成為謠言的“擴音器”﹔更有責任成為國民心態的壓艙石,挖掘和還原民間草根的良善,修復和提振社會誠信,釋放和轉化社會的正能量。

一位網絡名人說得好,“我們隻有一個互聯網”,屬於同一個生命共同體、情感共同體,也應該努力締結意見共同體。5.91億網民,有幸率先搭乘上信息時代的網絡快車,我們得風氣之先,實現了前人難以想象的信息共享、意見交流和感情交融。作為先“潮”起來的中國人,時刻秉持一種“底線自覺”,並以此凝聚更多社會共識,我們就能為轉型期中國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就能讓互聯網更多地有益於中國社會的文明轉型。

 

相關新聞:

網絡“大V”熱議社會責任

現場側記:網絡名人如何才能傳遞正能量?

北青報:網絡名人必須對個人言論承擔社會責任

眾聲喧嘩,網絡大V更應承擔責任

“七條底線”也是七條高壓線

嚴懲刻意突破“七條底線”的人

分享到:
(責編:王倩、文鬆輝)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