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人民觀點

人民日報評論部:怎樣成長為“好干部”

——新的歷史特點下“好干部”思考之三

本報評論部 

2013年07月10日03:30    來源: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越是有培養前途的年輕干部,越要放到艱苦環境中、放在改革和發展的第一線接受實踐鍛煉,困難的時候拉一把,得意的時候提個醒,讓他們走得更穩,飛得更高

  給錢給物,不如給個好干部。很多人評價帶著群眾謀發展、奔小康的領頭人是“群眾離不開的好干部”。能讓群眾感到離不開,是一個黨員干部能達到的最高境界,是群眾對黨的干部的最大褒獎,也是干部成長的最終目標。

  英雄起於阡陌,壯士拔於行伍。不論是風起雲涌的革命戰爭歲月,還是篳路藍縷的創業建設時期,好干部不會自然而然產生,而是披沙揀金,一步步成長成熟起來的。這個過程離不開個人的努力和黨組織的培養,需要經過長期實踐的打磨,更需要經過人民群眾的檢驗。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成長為一個群眾離不開的好干部,面臨諸多挑戰。改革開放30多年來,社會風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很多干部堅守黨性的同時,也有一些人在工作中遭遇了“浮躁症”,急於求成,急功近利。有些干部“兩年不提拔,心中有想法,三年不挪動,到處去活動”。尤其是,隨著工作節奏加快和工作壓力增大,有些干部認為干的越多,錯的越多,秉持“守攤子”心態,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這背后是“官念”不正,權力觀、價值觀出了問題。

  德之不厚,行將不遠。克服干部成長道路上的不良心態,需要時刻銘記為人民服務的要求,不斷加強黨性修養、思想覺悟和道德水平。要成長為好干部,就要不斷改造主觀世界,時刻用共產黨員標准要求自己,要有“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的精神,自重自省自警自勵,努力做到“心不動於微利之誘,目不炫於五色之惑”。從焦裕祿、孔繁森,到鄭培民、牛玉儒,再到楊善洲、沈浩,我們黨在不同時期的優秀干部,無不是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清清白白為官,最終才讓群眾“信得過、忘不了”。

  立身以立學為先。身處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不加強學習,不能突破自身的能力局限和知識局限,很快就會被甩在時代后面。現實中,很多干部在面臨復雜情況時有想法沒辦法,面對新生事物時有膽識沒知識,籌劃未來發展時有理想沒理論,最終導致工作局面處處捉襟見肘,有沖勁沒韌勁,有苦勞沒功勞。還有的干部暮年未到,暮氣先至,年紀輕輕便“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不是害怕創新惹出麻煩,就是擔心失誤承擔責任。改變這種局面,不但要學習書本知識,也要轉變思維方式,形成創新能力。隻有刻苦學習知識,深入調查研究,善於集中民智,工作才能不懼風險,發展才能迎難而上,事業才能日新月異。

  越是基層和艱苦地方,越是干部成長的沃土。一些干部在成長過程中患上“坐等伯樂”心態,自認能力強、才華高,只是沒有遇到合適的機會,沒有伯樂發現自己。殊不知,群眾才是干部成長的伯樂,基層才是展示才華的舞台。北京市曾經對254名年輕局級干部的成長過程進行深入研究,結論表明,扎根人民群眾、打牢實踐基礎,是年輕干部成長的根本途徑。254名年輕干部中,241人具有較為豐富的基層工作經歷,平均基層工作時間為14.1年。正是在與群眾的長時間接觸中,增進了與群眾的感情,提升了群眾工作能力、處理實際問題能力和應對復雜局面能力。

  好干部還要靠組織培養。作為干部成長的“娘家人”,組織部門要變“伯樂相馬”為“賽場選馬”。干部成長的賽場,正是在火熱的實踐中。越是有培養前途的年輕干部,越要放到艱苦環境中、放在改革和發展的第一線接受實踐鍛煉,讓他們在成長的台階上,一步一個腳印,拾級而上,困難的時候拉一把,得意的時候提個醒,讓他們走得更穩,飛得更高。同時,要破除論資排輩、平衡照顧的舊觀念,樹立開放的、個性化的人才培養觀念,為干部營造更好的成長氛圍。

  一名好干部的成長,離不開從身邊人到全社會的幫助和鼓勵。沈浩的母親臨別時叮嚀他“聽黨的話,完成好組織交辦的事”,10歲的女兒給他寄語:“爸爸我愛你,別做貪官”……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好干部的養成也是一樣。全社會對他們多一分理解,少一分猜忌﹔多一分關心,少一分責難,他們就會多一些干勁,多一點溫暖,為群眾多盡一份力,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多發一點光。

 

 

分享到:
(責編:崔東、文鬆輝)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