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早:從浙江大學盼新校長看大學如何選校長--觀點--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觀點專欄>>楊早專欄

楊早:從浙江大學盼新校長看大學如何選校長

楊早

2013年06月25日08:23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手機看新聞

浙江大學全球校友會6月23日發表聯合聲明,公開表達對新任校長任命的訴求及期望。

從網上的反應來看,大部分意見支持浙大校友對校長任命的介入。我們也可由此去反思“校長產生方式和路徑”,“對早已偏離的大學校長角色定位有所矯正”。

這難免讓人由此聯想到民國大學的校長們。民國大學的校長任命也多有爭議,今年南北熱演的南京大學話劇《蔣公的面子》,三位教授糾結要不要去赴蔣公的宴會,針對的就是蔣中正任命的即將就任的“中央大學校長”。話劇書寫的雖是虛構的歷史,類似的事件與情緒在民國確是一直存在,抗議與驅趕校長的事件也不斷上演。

其實,早在清末的1909年,浙江兩級師范學堂就發生過“木瓜之役”,以周樹人、許壽裳為首的二十多名教員,集體辭職,以撤離浙江教育總會會長夏震武接替沈鈞儒任兩師校長,歷時兩個星期,終於獲勝。“五四”運動之后,學生勢力大漲,驅趕校長的發生率與成功率都大為提高,其中以“紀律嚴明”的清華學堂尤為火爆,學生會領袖羅隆基曾自詡“九年清華,三趕校長”,一位叫羅忠詒的尚未到校便已被迫辭職。

應該說明,隻要是國立大學,教育部派任校長有著充分的合法性,教師或學生發起驅趕校長,也不見得一定對學校發展有利。但這並不是說教育部可以罔顧校情,任意去指派國立大學校長,教師與學生沒有選擇或抗議委任校長的權利。

北伐成功后,曾經的北大學生領袖羅家倫曾被任命為首任“清華大學”(之前是清華學堂)校長,兩年任期內,羅家倫推動將清華大學從外交部改劃歸教育部管轄,實現男女同校,聘請大批知名教授,為清華大學后來居上打下基礎。但因為與教授會、學生會關系不好,加之政治環境變動,兩年后仍被迫去職。

后來羅家倫任十年中央大學校長,成績斐然,佳評如潮。因此不能說羅家倫不適合當大學校長,只是他跟清華大學“不合”,這裡面大概就有“淵源”上的關系。后來梅貽琦成為清華的“終身校長”,他的制度創新並不多,然而嚴選師資、教授治校兩大特色,讓清華在梅貽琦手裡穩步發展,沒有出現因人設政、人亡政息的弊端。

綜觀這些歷史經驗,會發現當今大學的各種病征,最后大抵還是要歸結為“行政化”這一問題上來。具體到校長人選,至少有三點值得當下借鑒。

一是大學校長沒有行政級別。所以才會出現蔡元培當過教育部長,又去當北大校長,胡適從駐美大使任上卸職,又能轉任北大校長。沒有行政級別的羈絆,教育部選校長不會局限在正局或副部的范圍內,校長也可以不像官員一樣,在各個大學間遷轉升降。

二是大學校長並無任期限制。人說梅貽琦一生隻做成一件事,就是成功出掌清華並奠定清華的校格。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所大學需要很長的時間去設計規劃它的定位、規模與特色。鐵打的大學流水的校長,能辦成百年名校才怪。

三是有私立大學的競爭。如果隻有教育部下轄公立大學這一套校長評價體系,校長一職很容易趨向均質化、行政化。隻有加入私立大學的另類選擇,才有可能在比較、競爭中凸顯校長的角色、功能、作用。

校園政治是一種特殊的政治形式。上至校長的遴選,下至空調是否安裝,同樣要在各方利益的博弈下完成。

專欄作者簡介:

楊早:北大文學博士、中國社科院副研究員。《話題》系列叢書主編。是目前活躍在各大媒體的知名文化學者。

 

    往期專欄文章:

 

分享到:
(責編:王倩、文鬆輝)

相關專題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