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看兩會
盡管早已進入網絡時代,可一旦你去買房或找政府部門辦理什麼登記,就會發現還處於“原始”階段。你要准備很多証件、文件,常常為少一個章,弄錯一個復印件而來回奔波。為什麼這些信息不能聯網,免去公民來回折騰?
10日提請全國人大審議的《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讓人看到希望。
按照方案,今后將在多個方面推動相關個人信息的“聯網”。建立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建立以公民身份証號碼和組織機構代碼為基礎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推動建立統一的信用信息平台,逐步納入金融、工商登記、稅收繳納、社保繳費、交通違章等信用信息。
無論是不動產登記還是信用信息平台的建立,好處顯然都是多方面的,但對公民來說,最關注的還是能否給自己帶來服務上的便利。現在,信息聯網在技術上已不難辦到,但現實服務能否聯網,恐怕還不能太過樂觀,而這才是檢驗“聯網”是否成功的關鍵。
舉例來說,去年年初全國交通違法信息就開始聯網,解決了以往異地不接受處罰的難題。可是“好事”做得並不徹底,本地的車如果在外地違章,在本地隻能收到罰單,而沒有照片確認,也就是說車主如果不服處罰的話,就不能在本地提起行政復議或訴訟,還得到違章地去尋求救濟。
還有社保,“一卡在手,走遍神州”是國人多年的夢想。可社保能否“漫游”的關鍵,除了技術上能否“全國聯網”,還有制度本身的“碎片化”問題,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的差距等問題不解決,即便信息“聯網”了,公民依然會被禁錮在他固有的那一片狹窄的天地中。
因而,個人信用信息平台的建立和聯網,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政府部門在建立平台的時候,不能隻想著如何方便自己管理,更要考慮如何利用平台為公民服務,同時要以此為契機,掃除現實障礙,推動公民權益和所享受公共服務的均等化。
□敬一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