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玉初
近日,中國社科院發布社會保障綠皮書。在安徽、福建等5省市調查顯示,受調查的低保家庭中,6成不是貧困家庭,有近8成的貧困戶沒有享受低保救助。(2月24日《新京報》)
“低保戶≠貧困戶”,讓低保政策蒙羞,是社會管理與誠信之殤。對此,筆者有四問。
一問,低保戶如何給了那些並不貧困的“貧困戶”?低保政策,自當本該惠及那些生活困難的家庭,卻讓那些不是真正的貧困家庭擠佔了有限的資金,受傷的不只是那些真正的貧困者,還有社會公平與正義。一來,低保戶的認定必須公開,接受公眾的監督。二來,要杜絕“人情低保”。對低保的辦理,必須加強監管,不要讓低保成為一些基層干部為親戚朋友牟利的途徑,更不是他們的自留地。對故意騙取低保的行為不要視而不見,必須予以從嚴懲戒。三來,有的地方為了解決一些矛盾糾政,或平衡某些利益關系,許以當事人低保政策,予以照顧。這雖然化解了一些矛盾,卻讓那些並不貧困的人佔用的低保資金,並不符合低保的救助本旨。
二問,真正的貧困戶為何無法享受到低保救助?雪中送炭,好過錦上添花。低保就該救濟那些真正的貧困家庭,以解他們的燃眉之急。貧困戶無法享受低保,有多少是基於身份的問題,又有多少是由於一些人對貧困者的無視?現實中,貧困者的話語權往往被忽略,他們是弱者,又成了無聲者,從而無法主張自己的權利。我們希望貧困群體能自強奮斗,但真正的弱者也需要社會的呵護,提高他們的話語權,讓他們享受到國家給予的照顧。
三問,非貧困戶吃低保,於心何安?非貧困戶吃低保,或不再貧困的人仍享受低保,與民政等部門的工作責任心有關,亦拷問一些人的道德觀與誠信品質。富人吃呼低保,是道德之恥,是社會誠信之殤。對於騙取低保者,不但要追問低保資金,還當納入個人的征信系統,予以懲戒。
四問,低保戶的退出機制是否完善?有一些家庭因自身的努力,逐步擺脫貧困,主動退出低保,讓人稱贊。但也有一些人把低保看作是一種福利,不管家庭狀況是否有根本改變,仍繼續保持低保,不肯主動退出。而且,基層工作人員,礙於情面等,很少主動取消居民的低保戶的資格。如此一來,低保戶往往是有增無減,雖說擴大了救助面,但無形中也讓一些富人享受了低保。低保戶的退出機制必須完善。
“低保戶≠貧困戶”,讓社會保障很受傷,既需要社會成員的知榮知恥,亦需要社會管理的創新。凡事怕認真,請低保政策的執行者多一份認真,讓低保名致實歸。
(來源:齊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