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社科院發布社會保障綠皮書。在安徽、福建等5省市調查顯示,受調查的低保家庭中,6成不是貧困家庭,有近8成的貧困戶沒有享受低保救助。(2月24日《新京報》)
對於困難民眾而言,低保就是救濟糧。近些年來,無論是農村還是城市,低保的投入都在增加。可受調查的低保家庭中,卻有近8成貧困戶沒能享受低保,這不得不讓人生疑:低保到底流向了何方?
調查中,“6成低保戶不是貧困家庭”的結果,似乎解答了這種疑惑:之所以有如此比例的貧困戶得不到救助,或正是因為大量享受低保的非困難群體享有低保,擠佔了貧困戶的機會和份額。
低保政策作為公共救助,其成效的評價標准絕非低保投入的多少,而是這些投入能否真正到達貧困家庭的手中。但從層出不窮的低保亂象來看,低保的救濟糧已然異化成了某些人眼中的肥肉。
低保救助,是種公共溫暖的抵達。“低保不保低”的保障困局,使政策的善意不但不能自然發散,甚至還將損傷公平正義。
時言平/文 李宏宇/畫